砥砺奋进三十载 锦山夕阳红满天

栉风沐雨三十年 铸牢根基谋新局

1994年3月15日,奉化老年大学正式成立,当时叫宁波老年大学奉化分校,校址设在奉化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内。1995年5月10日,经奉化市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奉化老年大学。2001年9月,学校迁址到锦屏北路15号(原锦屏中学),校舍占地面积6亩,建筑面积3270平方米,专用教室16个,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为创建示范性老年大学与星级老年大学奠定了基础。

2015年1月,奉化老年大学位于青松路的新校舍落成启用,新校舍占地面积20亩,总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7000余平方米,有智慧化教室30余间,多功能厅、党建文化展厅、活动用房等配套设施齐全。自此,学校进入现代化教育发展阶段。如今,学校已从初创时期的7个班级、128名学员发展到7个系、50余门课程、80多个班级、注册学员3700余名,外聘教师从15人增加到60余人,校园面貌、办学条件、教育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1年,数字化改革之风率先在浙江掀起,奉化老年大学紧跟新形势、新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加快全校数智建设,不断提升老年教育品质。近年来,该校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引进并完善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开放网上报名,提供更为高效可靠的线上教学管理服务;相继开设智能手机普及、数字化生活、手机摄影等课程,通过搭建数字化应用场景、使用沉浸式教学模式等手段实现数字“扫盲”,帮助老年学员搭上数字化快车,开启智享幸福生活。此外,该校还开辟了网上课堂,目前已累计推出自制校本网课20余个系列、200余期,观看量突破7万人次,深受学员喜欢,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其中,精品课程陶笛网课入选了浙江省“云上老年大学”课程库,烘焙网课被浙江老年报学堂专版整版刊登。

此外,奉化老年大学立足学员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努力构建专业课程、公共课程、社会实践课程齐全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开设有书画文学、音乐舞蹈、戏曲器乐、健身保健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长期课程,并以奉化老干部党校为依托,探索思政课程建设,加强全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还定期举办九九大讲堂,对学员进行文明、安全、防诈骗等方面的宣传。同时,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引进《宁波走书》《奉化农民画》等非遗特色课程,传承弘扬优秀文化。

在师资储备库建设方面,奉化老年大学通过专兼职结合、老中青搭配的方式,多渠道建强优质师资队伍,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学校引进教育、卫生健康、文广旅体等系统的专业教师,与区委党校、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区中医医院等单位合作成立讲师团;实施“推门听课”制度,多形式组织听课评课,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教学业务和教学素养培训,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不断提升教师素能。

记者手记

奉化老年大学创办于1994年,至今已走过30个春秋。30年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各级老干部局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奉化老年大学坚持以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坚持“教、学、乐、为”的办学方针,凸显“康乐有为·共享美好”的办学理念,全方位打造“红色校园、满意校园、智慧校园、示范校园”,以培育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新时代“三有”老人为目标,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观理念融入老年教育全过程,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办学之路。

学校先后获得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省老年大学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市敬老文明号、市巾帼文明岗、市五星级老年大学等荣誉。校党员活动中心被评为省离退休干部党建共享基地,学校设于“双中心”(区党群服务中心、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教学点被评为省老年教育优质学校,校微信公众号被评为省老干部工作部门十佳微信公众号。

1994—2024年,奉化老年大学走过风雨兼程、上下求索的30年,这也是微光成炬的30年。三十而立,三十而“励”,奉化老年大学将始终坚持政治建校原则,持续探索办学新路径,提升办学品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改善教学环境,用心用情办好让老年人满意、社会满意的老年教育。

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最美不过夕阳红,奉化老年大学这抹锦山夕阳红将继续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光发热,为我区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健康美丽新城区增添“银辉风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记者 康诗文 通讯员 徐策

近年来,奉化老年大学持续推进老年教育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促进共建共享。学校与教育、民政等部门合作,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办学网络,在各镇(街道),老年人集中的社区、养老机构、党群服务中心等地布局建立20多个“家门口”老年大学,下沉师资力量,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扩大全区老年教育有效供给,多举措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学习需求。

与此同时,奉化老年大学注重发挥党员学员、银辉骨干优势特长,成立了由多个社团组成的九九志愿服务队,现有银辉志愿者500余名。多年来,九九志愿服务队自觉践行“三自管理”模式,助力学校内部建设,同时鼓励引导学员走出校园、服务基层,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建设、参与基层治理、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等,积极传递银辉正能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银辉典型。比如书画社坚持“送文化到基层”,为奉化10余个乡村绘制文化墙2000余平方米,捐赠书画作品用于文化礼堂建设;银韵爱心艺术团经常帮扶乡村、养老院老人,每年重阳节组织慰问演出;文学社深入各地,出刊《乡愁》《嬗变》等记录奉化城乡变迁的书籍;摄影研究会用相机记录城乡面貌、历史遗迹、重大工程和活动,保留时代记忆。一批优秀学员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影响并带动一群人。如在萧王庙街道组建艺术团带领村民开展文艺活动的奉化区优秀志愿者杨士燕,组织龙津姐妹花志愿服务队助力社区治理的“宁波好人”楼淑琴,为守护地方历史文化作出贡献的浙江省“银尚达人”王昌华,为乡村出黑板报20多年、穿梭在奉化各地开展红色宣讲的浙江省优秀宣传工作者汪知羞等,他们不仅是奉化老年大学的学员,还是银辉中坚力量,更是奉化老年大学30年教育成果的一个缩影。

2024-11-18 栉风沐雨三十年 铸牢根基谋新局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185209.html 1 3 砥砺奋进三十载 锦山夕阳红满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