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璐
近年来,区市场监管局坚持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为中心,致力于解决安全用药、便捷用药“关键小事”,全面深化药事领域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创新打造了药事服务新模式,切实提升了群众购药的普惠度和规范度,有效增强了群众购药用药的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今年以来,全区共开展药事服务活动36场次、服务群众约5万人次。
创新推出海上流动药箱
护航渔民生命健康
构筑“船上”备药安全屏障。区市场监管局在充分调研掌握渔民用药情况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推出集药品供应、储存、指导于一体的“海上流动小药箱”项目。针对渔民在海上面临的医药资源匮乏、缺乏专业药品储存区域等问题,定制专用药品储存箱放置在渔船上,并配套制作药品安全提醒卡、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用药知识、急救知识等内容。目前,已为739艘渔船配备专用药品储存箱,惠及渔民逾7000人。
优化“岸上”服务保障机制。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在码头附近零售药店设置6个渔民购药服务专柜(或专区),向渔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购药服务,确保其出海前能快速便捷获取所需药品。推进资源利用,区市场监管局以发放优惠券、设置药品兑换专区等方式指导码头周边零售药店,开展过期、破损药品回收工作,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减少环境污染。
延伸“线上”健康指导路径。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农业农村部门,依托“浙里惠渔”平台拓展救护渠道,开发“安全守护”功能模块,通过摄像头、测温器等设备及时感知、预警渔民身体异常情况,引导渔民及时就医用药,目前已通过该功能共预警渔民身体异常情况152人次。创新渔民用药指导方式,通过微信群聊搭建“云诊室”,由渔民海上药事服务志愿队为群内渔民提供“点对点”救治指导、用药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目前已有300余名渔船船长、18名药事服务志愿者加入群聊。
聚焦示范引领,规范点位建设。以平安药店示范点为基础数据库,从中遴选一批信用较好、管理规范且具有一定药事服务基础的优质零售药店,作为社区民生药事服务站的建设主体。同时,结合实际制定药事服务“1+X”项目清单并在服务场所、网络平台公示,明确社区药事服务“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切实做到“零距离”为居民提供健康监测、用药建档、中药代煎、药品咨询等标准化、多元化药事服务。目前,全区已建成民生药事服务站9个,累计提供药事服务逾15000人次。
聚焦重点人群,加强“四员”联动。充分发挥执业药师、家庭签约医生、网格员、志愿者等社区药事服务“四大员”作用,一方面聚焦“一老一小”以及行动不便、外出受限等特殊人群,实施药事服务上门,包括送药到家、健康咨询等,确保特殊人群能够及时获得所需药品和专业建议;另一方面聚焦健康监测,协助居民进行日常健康指标的测量和记录,并协调医疗机构建立“就诊绿色通道”,简化就诊流程,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聚焦场景建设,推进数字赋能。深化推进“浙里药店”应用扩面提质,配合省市场监管局梳理改革“三张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为该应用的规范运行提供坚实基础。同时,配合做好寻药、识药、问药、电子处方流转、特殊药品复方制剂等功能模块的开发试用,建设该应用公众端、企业端并在“浙里办”App上线,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药事服务渠道。目前,辖区内已有9家药店提供相关服务236次。
坚持群众有感,丰富基础服务。立足偏远镇街(村庄)地理分布实际,因地制宜设置送药上山进岛便民服务点,免费为村民提供测血压、寻药、用药指导等10余项药事服务,已投入阴凉柜15只,印制寻药记录的台账32本。同时,细化各项服务的具体内容、时间段、频次、收费情况、特别提示等。目前,全区共设立送药上山进岛便民服务点7个,辐射45个村落、20000名村民。
坚持保障为要,优化运行机制。为解决村卫生室常备药品少、村民购药品种需求多等问题,创新推行“村卫生室+药品批发企业”的便民服务点购药模式,即“常规药物向卫生院订购、非常规药物可向合作批发企业订购”,并在送药基础上增加“送械”服务,目前3个便民服务点共向合作批发企业订购药品品种62个。同时,指导便民服务点印制联系卡、建立寻药记录台帐、开展宣传活动等,不定期回访村民用药情况并收集反馈意见,以精准了解村民用药需求。
坚持标准红线,规范运营管理。建立健全便民服务点日常检查机制和操作规范、管理制度,开展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全方位、实时化监督便民服务点运维情况,严禁超范围服务以及非法诊疗、变相推销等违法违规行为。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与整改期限,确保问题整改到位,今年以来共开展相关检查12次、发现问题15个。同时,强化社会监督力量,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建立投诉举报快速响应机制,今年来已办结药品类投诉举报77起。
海上药事服务志愿者向渔民提供个性化购药服务
工作人员向出海渔民发放“海上流动小药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