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走书诞生于清朝末期,是浙江省较有影响的曲种之一。宁波走书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起源于佃工农作时自娱自乐借以消乏的田间小曲,后经艺人加工整理,并吸收、融合了其他艺术门类,逐渐发展成有故事、情节、内涵的说唱艺术。表演形式由坐唱发展到走唱,从单档发展到双档乃至男女双档。2008年6月,宁波走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表演宁波走书时,男演员穿长衫,女演员穿旗袍。演员在敲三下醒木后,开唱“四平调”四句,起静场作用。演员表演中“说、表、唱、噱、演”相结合,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分口饰角色,借语言、动作区别人物,以喜、怒、哀、乐表现情态。乐队除伴奏外,还要和唱,以渲染气氛。收场前演员在讲到紧要关头时往往就做“书关子”,道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吸引观众。
走书音乐由声腔和伴奏组成。声腔语言操吴语系宁波方言,文白兼用。唱词基本以七字句,十字句格式为基础。采用的腔系有四个:走书腔系、四明南词腔系、乱弹腔系和杂曲小调。其中,走书腔系的四平调、码头调和四明南词腔系的赋调在演唱中运用较多,被艺人们称为“老三门”。
伴奏以四弦胡琴为主要乐器,平时演唱多为两档(即演唱者与四弦胡琴伴奏者)和三档(增加二胡伴奏);如需增加伴奏档次,则加配三弦、阮或扬琴等。四弦胡琴共鸣性强,音色浑厚柔和,且在伴奏中内外弦来回碰着空弦,很有节奏感,具有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