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晓萍 王林威
通讯员 俞丹
“我就是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做着普通的事情。”周英芳眼里的自己是普通的,但凭着24年始终如一的踏实肯干、勤奋好学,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门外汉”成长为现在机械维修的“行家里手”,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他的“不普通”。
周英芳是宁波市恒菲机械科技制造有限公司设备组长,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改造等,整天与各种机器、零件打交道。而这看似平常的工作背后却蕴藏着不平常的经历:改造设备22项,改进技术30项,其中4个发明专利、6个实用新型专利;先后获“宁波市首席工人”、“宁波市首届‘港城工匠’”“宁波市高技能人才”“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好学专研
“门外汉”成为电工机械专家
周英芳出生于1970年,2000年从毛纺厂下岗。之后便来到了恒菲机械,这一待就是20多年。而这些年里,他从一名毛纺工转变为维修电工、机械工,而后又成了奉化机械界的“红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婚礼现场,接好了当时出了问题的电线,我想自己可能在这方面有些天赋。”周英芳笑着回忆道,从那以后,他便开始慢慢尝试,在恒菲机械车间内,每当有设备需要维修时,他就跟着维修师傅一边学一边琢磨。后来遇到一些设备或者线路问题,厂里不再邀请专业维修工,而是由周英芳动手解决。
“我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和专业的学习,在实际操作中肯定存在一定不足。”尽管那时的周英芳对于一些平常设备及线路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学习。2010年,他报名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相关课程,顺利考取了维修电工高级技师资格;2012年,周英芳在宁波万里学院报名学习机电一体化课程,每周一、三、五下班后赶往学校。三年后,他顺利完成学业,考取了机械助理工程师资格。2019年,他考取了机电相关的本科文凭,成了一名50岁的大学生。凭着好学和钻研劲儿,周英芳从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成长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过硬技术
“专利户”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改进不锈钢管板的加工设备夹具和加工工艺、发明汽封管部件角焊缝自动焊接机、成功设计制造重大型法兰自动打标机……在宁波市恒菲机械科技制造有限公司,周英芳的“超牛”履历为同事们津津乐道,他发明或改造了不少设备,大大提高了公司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
提及最早的一次发明,是在2010年。不锈钢钢带是恒菲机械的主要产品之一,重量大、成本高且不易运输。为了方便运输,他经过一年的钻研和技术改造,研制了一条“电瓶轨道车”,不仅使运输钢带的载重量提高到十几吨,而且帮助企业节约了几十万元的设备成本。原来一台铲车一次只能运输5吨重的钢带,使用电瓶轨道车后,不仅运输钢带的载重量提高到了十几吨,还节约了几十万元成本。
“最近,我在做旧数控车床的翻新改造,改造后不仅能提高使用寿命,还能提质增效。”周英芳说,工作中,一定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双勤于改造的手。
言传身教
“传帮带”培养更多技术能手
在周英芳看来,只有把技术传授给年轻人,把经验分享给团队,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后继有人,是他最高兴的事。
2016年“周英芳工作室”成立,他和团队成员积极参与“走进百家企业,破解百项难题”等活动,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小微企业解决电气自动化改造和应用中的实际难题。周英芳广收学徒、言传身教,先后带徒300余人,把积累的技能水平和实操经验传授给青年工人。
周英芳介绍,如今,团队里有焊接工、维修电工、机械工等,7个人的团队俨然一个“小企业”。“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商量着一起解决。”周英芳说,“团队的力量总是大于个人的力量。”目前,团队里出了“浙江工匠”“宁波工匠”等。9月,团队成员毛锡锵获得了2024年宁波市制造业工艺创新技能精英赛优秀奖。
“现在是技术工人最好的时代。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种,只要爱这一行,肯吃苦、肯钻研,你就能‘闯出来’。”周英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