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雪雁 何腾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我国农村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幅幅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图景徐徐铺展……
步入地处金峨山脚下的金峨村,粉墙黛瓦的楼房整齐成行,古色古香的牌楼坐落在村口的湖边上,曾被开石矿破坏的山体被改造成一道壮观的“人工瀑布”,水流飞溅,烟雾缭绕。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卫生村、省3A级景区村庄……眼前这个金峨村,从“山穷水直地薄”的“落后村”,一步一个脚印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作为村庄巨变的引领者、基层发展的耕耘者、乡村振兴的见证人,71岁的金峨村党支部书记周康健,31年来深耕于山林田间,心系村庄发展,脚沾泥土,手撷芬芳。
周康健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勤俭朴实农家的他,对困苦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1990年,他在外地办起纺织厂,悉心经营,企业发展蒸蒸日上。1993年,村庄发展亟需骨干力量,在当时白杜乡党委的动员下,周康健二话不说,将发展势头正盛的企业留给家人经营,从此一颗心扑在村庄发展上。
当时的金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余元,村集体年收入也只有7000余元。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领大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成为摆在周康健面前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头等难题。由于金峨村坐落在海拔600余米的金峨山下,田高土薄,不宜种粮食,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调整。“粮食种不好,但低山缓坡和酸性土壤是花木种植的宝地。”望着眼前的金峨山,周康健看中了花木行业这一片新蓝海。事实证明,他的眼光长远而独到,如今的金峨村几乎家家户户从事花木的生产、经营,村民们靠着花木种植住上了大房子,过上了好生活。随后,周康健带头出资组建村集体控股的花木公司,建立起花木产业链,在2005年推动村庄向“互联网+精品花木”的新路转型升级。盆景满村,一院一景,既是村民致富之路越走越宽的见证,也装点着乡村百姓的美好生活。
“杜鹃花,杜鹃花,风姿千般秀,扎根在山崖……”在《金峨村的杜鹃花》悠扬的歌声里,每年四月漫山遍野的繁花似锦仿佛就在眼前,一年一度的杜鹃花文化旅游节已然成为金峨村的盛会,吸引着成千上万游客踏春而来。歌曲演唱者徐益文正是土生土长的金峨村人,2006年,她远嫁广东发展音乐事业,但每年杜鹃花文化旅游节举办期间,她都会打“飞的”回乡献唱,今年,她更是决定回归故乡。“每次回到村里都有不同的感受,看到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金峨人,我很为家乡感到骄傲。”谈起这背后书记周康健的贡献,徐益文更是竖起大拇指。
唱响《金峨村的杜鹃花》,金峨村村民是有底气的。在周康健的谋划下,金峨村凭借丰富的生态资源,不断延长乡村旅游的“花期”,形成了“四花一树一枫”特色花香精品线,还拥有6家民宿、3家农家乐,露营基地、咖啡馆等业态也孕育而生,集旅游、休闲、度假、养生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发展得风生水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工作。
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市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除了担任金峨村党支部书记,周康健还是省、市两级人大代表,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履职承诺,敢为民直言,乐为民担当,解村民忧虑,为村民尽责,数十年如一日扎根乡土,扎扎实实尽到了一名人大代表、党员干部的忠诚丹心。
时间的长河缓缓流淌,金峨村如一叶小船,在时代的大潮中激荡起震撼人心的波涛。一个村庄的巨变,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位村书记的砥砺而行,折射着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串联起广袤农村日渐繁荣的历史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