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制度建设。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转办转介机制,确保社会救助需求能够及时转办、转介到各慈善组织。同时,完善慈善组织财务和资产管理、项目管理及信息公开等规章制度,规范慈善组织运行管理机制和资金管理模式,形成褒扬有力的慈善激励体系和运转高效的慈善监管体系。
构建服务格局。以区慈善总会为枢纽,联动镇(街道)慈善分会、村(社区)慈善联络站和各慈善组织,构建“立体化”“交互式”三级协作体系。目前,全区设有14家慈善分会、323个村社慈善联络站,并创建了4个省级示范性慈善联络站。
发展慈善主体。结合“双雁争鸣”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组织能力、优化服务平台,通过社会组织培优赋能,推动慈善组织数量持续扩增。目前,我区慈善组织已从2021年年底的5家增至21家,服务覆盖助老、助困、助残、助医、助学等多个领域的不同群体。
激活资源
拓宽资金募集渠道
积极创新慈善募捐方式。充分发挥爱心企业家、知名人士的“头雁效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形成“群雁效应”。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使公益慈善形态更加丰富、参与更加便捷、服务更加普惠。截至目前,全区已成立5家基金会,慈善总会设立了18个小微基金,通过“超市义卖”“爱心众筹拍卖”“慈善一日捐”等活动,善款募集总额逐年增长。2021年以来,区慈善组织共募集善款资金1.5亿元,支持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938.5万元、救助帮困资金3268.25万元。
精准打造一批慈善项目。扎实推进慈善帮扶项目化管理,围绕扶贫济困、助学助老、助医助残等领域,积极探索社会需求,科学策划慈善公益项目。全区先后开展“乐享夕阳”“善行奉安”“圆梦童心”“青鸟探巢”“‘宋’爱千里”等20余个慈善项目,发放慈善帮扶项目资金1100万元,服务覆盖超7000人次。
不断壮大慈善信托规模。全面宣传普及慈善信托知识,通过进社区开展慈善信托知识竞赛、公益市集等,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和了解慈善信托,提高公众对慈善信托的认识和理解。积极引导企业、更多高净值人群以慈善信托方式参与慈善事业。截至目前,全区成立慈善信托4单,累计备案金额223万元。
创新形式
营造慈善浓厚氛围
壮大慈善义工队伍。实施慈善义工队伍提质赋能行动,进一步提高全区慈善工作志愿服务管理人才、服务人才的理论和实务水平,促进“慈善+志愿”融合发展。目前,我区已经拥有超过90550名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以及1576支注册的志愿服务队伍。聚焦拓服务、强合力、塑品牌,各级志愿者发挥自身优势,打响“和风抚芽”“礼敬老兵”等一系列具有特色的义工服务品牌。2021年以来,我区已经建立9个慈善义工服务基地,组织慈善义工活动近200次,累计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
加大慈善宣传力度。利用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深度发掘慈善感人故事、先进典型。挖掘打造慈善学校、慈善社区、慈善商城、慈善超市、爱心食堂等多元化慈善空间,目前全区有慈善空间5个。以“中华慈善日”、慈善法修订发布为契机,通过设摊义卖、互动游戏、现场咨询等形式,推动慈善文化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社会组织,提升民众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慈善宣传活动20余场次。
强化慈善监管实效。深入实施“阳光慈善”工程,通过慈善组织自查自纠、民政执法保障服务中心专项检查,对全区在册慈善组织在“慈善中国”“浙里有善”系统的信息公开工作进行全面排查,通过印发专项检查方案、组建民政专项检查小组,经线上逐个检查、线下实地排查,全面做好慈善信息公开。今年以来,共发现各类问题8个,主要集中在组织制度不够健全、人员信息不够完善、项目实施内容不够详实等方面,目前所有问题已整改到位。
通讯员 李玉姣 李夏
近年来,我区不断适应新形势、探索新路径,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有效融合社会资源,加快构建参与广泛、阳光透明、规范高效的慈善工作体系,推动慈善网络更加健全、募捐渠道持续拓宽、“人人可慈善”氛围日益浓厚,全面打造“善行奉化”慈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