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进一步凝聚了强大力量、擘画了宏伟蓝图、发出了改革强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决定》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同时,要将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档案工作中,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档案担当作为。通过对《决定》的认真研读,笔者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体会。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坚持倾听“民声”为起始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牢固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情怀贯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始终,认真倾听人民呼声,及时回应群众期盼,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让改革脉搏始终与人民心声同频共振。要坚持倾听群众的“心里话”,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梳理群众所思所盼,把群众“需求清单”变为改革“任务清单”,特别要注重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民生领域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档案作用,为奉化留下改革中的记忆,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尤其是民生档案的归档,确保档案资料应归尽归。同时,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加大档案领域改革力度,以创新的思维破解当前档案工作的痛点难点,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档案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推进档案工作的深度数字化转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档案高质量发展,满足新时期群众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坚持走好“民路”为依靠点。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广泛调动和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鲜明标志。回顾改革开放46年的伟大进程,每一次成功的取得和实现,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人民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力量之源,是推动改革的主体力量,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过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站稳群众立场,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深化改革上来。这同样适用于档案工作,档案职责是“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我们更深一步领会其内涵和本质。我们要在群众中汲取档案智慧,特别在传统档案征集和珍贵档案征集中,群众要成为我们档案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通过“大师回家”“馆长说档”等活动开展,加大宣传力度,向群众征集档案、征集线索,夯实档案改革、深化基础,形成档案事业发展的磅礴动力。
最后,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坚持实现“民享”为落脚点。人民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者,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评价者。改革方向对不对、改革措施准不准、改革成效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无论推进什么领域的改革,无论改革推进到哪个阶段,都要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评价改革的主体,将“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改革开放成效最高标准。在档案工作中,要把推进档案利用和为民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档案开放审核力度,完善档案共享优享策略,确保实现开放档案全民共享。同时,加强对接,造好新馆,着力推动奉化档案事业优化升级,全力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查档服务,努力提质增效,让奉化档案跃升为全市乃至全省样板。
作者系区档案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