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礼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近期,通过细读研学全会《决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收获很大,主要有三点体会和感悟:一是坚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未来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二是明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方向。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七个聚焦”的目标、“六个坚持”的原则,重点部署了未来的重大改革举措,为我们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三是把牢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决定》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
一、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学思践悟全会精神
此次全会决定稿的公布与以往相比,更加显出一种紧迫性,公报和《决定》发布相隔仅3天,为近7届三中全会最短(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等同),而且极其少见地选择在节假日发布,更显得特殊。无论从会议的安排,还是从决定稿的内容来看,都能明显感受到这一轮改革时间紧、任务重以及中央的决心——需要在时间表内完成一场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的全面改革。
党校干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搞好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党校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党校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着眼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逻辑,深入研究全会精神的历史纵深感,透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渊源,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里程碑意义、开创性贡献、世界性影响;着眼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逻辑,贯通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点任务、价值取向、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坚决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着眼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逻辑,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充分证明“两个确立”对于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积极推进全会精神进课堂,进基层,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以创新开放的突破力,积蓄发展动能
2万2千多字的全会决定稿,回答了当前市场关注的众多问题。而究其本质,我们将迎来一场以“科技、创新与安全”为内核的、针对体制机制的全面梳理和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为第三大改革任务单独成章,论及开放的段落字数比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幅提升。从主要词频上,我们也能明显感受到,“改革/开放/发展/安全/科技”分别出现次数,对比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显增多。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求我们以创新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开放的眼光,去理解改革、推进改革。
当前,干部教育培训面临新的趋势和问题: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从学习知识向提高能力的转变还缺乏有效途径;在教学内容上,还存在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干部的知识层次和实际需要的不相适应;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差异化、个性化的针对性培训研究得还不够;在队伍建设上,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理论素养、教学能力与现代干部培训的要求还有差距;在教学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教师和学员积极性的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实现,还有一定距离。对此,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突破力谋事成事,积蓄党校发展动能。要牢牢把握时代命题,把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目标体现在教学计划里,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从注重素质提升转变为注重素质提升和能力培养相统一;贯彻系统思维,协同发展教学诸要素如理念、目标、内容、方法、队伍、管理等的系统性整体性谋划,实现从注重要素创新转变为注重整体创新;贯彻开放思维,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沟通、协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推动懂政策的人讲政策、有经验的人讲经验、会方法的人讲方法,实现从注重自我改革创新转变为开放包容;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形成体现中央要求和地方特色的干部培训模式,实现从注重干部培训普遍要求转变为注重地方特色;真正落实“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进决策”的要求,引导教师坚持课堂教学、问题研究、实地调研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学术功底、教学能力、研究水平,实现从注重单纯干部培训转变为注重教研咨一体化。
三、以“贴心”调研的务实性,提升解题能力
实践性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起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最大的实践就是走进人民群众的心中。“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这次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其中重要一条。
当前,我国发展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增强问题意识,抓好调查研究,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把问题厘清,把对策提实,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卡点堵点、痛点难点、焦点热点等。《决定》中300多项改革,奉化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特色区的征程中,创新突破多少,验证着奉化改革的成色。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落地并健康有序发展?如何以国家标准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如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增加城乡内生动力?如何积极推进首发经济,鼓励“首发、首秀、首展、首店”?如何支持新业态发展?如何在“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做强做优做大国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如何依托财税改革,优化和增加财政收入?如何进一步在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方面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如何将安全和防风险体现在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挖掘和总结现有改革成果和经验如项目审批一类事、中介市场集成、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等的同时,这一系列的问题,均可进入研究视野,列入课题库。人民是最好的老师,问题的答案在办公室外,在人民心中。我们要注重实践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以“贴心”调研的务实举措,问需、问计于民,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提升解题能力,撰写高质量咨政文章,为党委政府推进改革献好策。
作者系区委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