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静波
青年作家马拉荣膺第十八届“十月文学奖”的短篇小说《沈先生字复观》,成为了本次沙龙的重点话题。
小说主要叙述了华裔日本天体物理学家苏植苓到访中国,寻找并祭拜沈先生墓地的过程,传递出对历史、文化以及人性的思考。
高鹏程首先对小说予以了详细解读。他指出,小说的题目异于常规,先生字复观。弄清楚“复观”二字的意味,将会是解读这篇小说的钥匙。作者借陈寂深之口,着重强调“沈先生字复观,余不可考”,此点值得深究。复观,指反复审视确认。与“观复”一词语意接近,出自《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为达到极度的虚静状态,冷静审视事物,探寻其本质根源,唯有如此方能有所得。
高鹏程认为,通过小说“反复审视中华文化”乃是《沈先生字复观》的重心所在,小说的诸多细节皆围绕其展开。从大的方面来看:恪守中华文化传统的沈先生,教化海盗苏三炮的两个儿子,其个人魅力博得海盗的敬重;苏三炮盗亦有道,不戕害百姓,尊师重教,主动将孩子送至沈先生门下;这里涉及的两个背景——在传统文化行将崩塌之际,仍有一批人在精神层面竭力守护;在官府腐败、民不聊生之时,以沈先生为首的读书人知行合一,自发组织民团抵御匪患;沈先生最终跳入崖山,恰似王国维一般,当文化及建立于其上的上层建筑走向衰落之时,以此殉道。从小的方面而言,小说中的几个名字颇具深意,沈先生为海盗之子所取的立德、立仁之名,源自《左传》中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立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与道德追求,苏思木之名则暗含落叶归根、思念故土的精神皈依;玉作为一种道具,象征着冰清玉洁的文化,不为其他诱惑所动。
高鹏程还提到,小说无论在主题观念、情节设计、背景搭建等方面,均有可取之处。但小说开头部分与主题无关的环节着墨较多,文中很多闲笔似乎也稍显累赘。作为故事的转述人苏植苓天体物理学家的身份,与小说的主题关系似乎不大。作者讲述苏植苓的寻根之旅和替祖上偿还历史债务之事,也许意在表明,人事的变迁并不会阻碍文化的传承。
陆旭光颇为喜爱小说开头的散文笔法,却不理解作者缘何耗费大量篇幅描绘烟墩山和几个人物。
沈潇潇事先未读过这篇小说,现场在手机上匆匆读完后,接着陆旭光的话说,这篇小说前后的文风不像是同一篇小说,前半部分散漫地记述苏植苓到访的所见所闻,后半部分通过被访者紧锣密鼓地叙述了传统文士沈复观和海盗苏三炮之间的纠缠故事,读来有一种割裂感。前面的描述看似潦草、拖沓,但对焦的是当下文化领域一些人的众生相,是对当下中国城市文脉断续状态的表层勾勒,后半部分时时剑拔弩张的人物故事,仿若金庸武侠里的情节,但也是承接上半部分的文化主旨,写前辈文化人对传统文化的恪守,作者企图在上半部潦表地勾勒后尝试深度开掘。作为短篇小说,篇幅不长,而表达方式前后反差过大,甚至割裂,读来确实不爽。同时,作者的主观意图也过于显露,尤其在后半部分头绪纷繁的情节中登场的几个人物,明显是作者手中的提线木偶和棋子,损害了小说应有的自然生态。并且作者在后半部分着力刻画的人物沈复观,是一个没有新意的熟识人物,在许多小说中都出现过。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显性摆布中看清小说的肌理,从而获益。
高鹏程提到,小说将铁城作为背景,从对其风物的描写来看,应当是指中山市。作者极有可能利用中山市或其周边城市的一些方志或其他历史资料,将“沈先生”的故事加以加工、演绎而成小说。从事文学创作,都需运用资源,并以此作为我们的根基。资源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生活资料和文献资料,二是文学经典或文学遗产。即便发挥想象,也不能凭空而生,需要现实作为依托。唯有如此,文学作品方能拥有地方文化的根基、血脉,从而扎实、可信。
最后,众人再度提及上次沙龙探讨过的陈春城的《夜晚的潜水艇》和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等作品,论及如何开拓思维的方法。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如此观复,实乃汲取养分的契机。
七月的奉城,暑热难耐,树上的苦蝉发出一声声“苦呀苦呀”的鸣叫。而我们这群徜徉于文学海洋的人,却觉夏日清凉,冬日温暖,一年四季,皆如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