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达
近日,《奉化日报》连续刊登了两篇为渡江战役前夕牺牲烈士葛安土寻找家人的新闻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在这场战争中,有6万余名人民解放军伤亡,无数年轻战士血染长江,献出了他们短暂而又伟大的生命。
采访中笔者得知,在葛安土烈士所处的烈士合葬墓旁树立着刻有烈士姓名的墓碑,但遗憾的是,因为信息缺乏,很多烈士的姓名无从考据,仅这处烈士墓就有三名烈士只能以“李同志”“年同志”“张同志”的称呼留世。而放眼全国,这样的“无名英雄”不在少数。为了让这些烈士能寻得亲人,魂归故里,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积极组织“烈士寻亲”活动。更有志愿者以及社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寻找烈士亲属线索。2008年,在《沈阳日报》的牵线下,奉化帮助安眠于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全国战斗英雄毛杏表找到在奉亲人,而他的英勇事迹也得以传颂。
让无名者有名,让有名者留名。从毛杏表到葛安土,寻亲背后,不仅是出于对“安土重迁”“叶落归根”传统的延续,还体现了社会各界对于烈士的缅怀和追忆。没有人是天生的英雄,正是人生命运的抉择中,有人选择了“向死而生”才换得我们如今的安宁祥和。面对这些“少小离家”却不得不安眠异乡的烈士们,帮助他们找到“回家路”是我们能给予他们的最好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