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王怡宁
记者 袁伟鑫
“嗒嗒嗒,嗒嗒……”日暮时分,在锦屏街道长岭路沿街的一家裁缝铺里,在缝纫机细密又轻快的“嗒嗒”声里,今年57岁的何丽红正坐在缝纫机前埋头赶制西裤。“老熟人了”“经常找她修裤脚”“西服做得特好”……量体裁衣,飞线走针,何丽红不仅手艺好,为人也十分亲切和蔼,附近的居民对她好评连连。
奉化是红帮裁缝之乡,与服装相关的企业遍布奉城,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技术工人。这期间,部分服装技术工人由于各种原因选择自己创业谋生,一间小小的裁缝铺成了他们施展技术的舞台。
17岁那年,何丽红进入奉化一家西服厂学习缝纫手艺。一张一合的裁剪、一针一线的缝补,靠着这门好手艺,她获得了去深圳学制时装的机会。30岁那年,正好迎上个体经营的浪潮,何丽红的裁缝铺开张了,经过两次搬迁,如今在长岭路自家楼下“落脚”,至今何丽红已经从业40年了。
当问到裁缝技艺的讲究时,平时腼腆的何丽红显得自信满满。“简单说,就是量体裁衣,肩宽、袖长、胸围、臀围、中腰这几个数据必定要量,不然做不了……”上世纪90年代客人会拿着自己买的布料做衣服,那时候流行套装或者翻领裙,花样多为格子、条纹和略鲜艳的颜色。而现在的服装更体现个人审美,讲究个性化,“布料也不用顾客自己准备了,店里常备真丝、羊绒、棉麻等几种面料,从选料到量体再到裁制,提供一条龙定制服务。”
何丽红说,随着时代变迁,现在人们对于服装的选择更多了,网购衣服方便了,渐渐地也就不再光顾裁缝店了。大街小巷的老裁缝铺少了,以前裁布制衣摇身一变成高端的私人定制。凭借一双巧手,何丽红留住了众多偏爱量身定制的顾客,奉化以及周边区(县、市)都有人慕名而来。与何丽红年龄相仿的卓女士是这家小小裁缝铺的忠实顾客,“我们认识20多年了,旗袍、西服外套、真丝衬衫都找她做过,衣服特别精致、服帖。”何丽红说,我相信裁缝铺永远不会消失,总有人偏爱软尺丈量肩膀、先打版再成衣的仪式感。日常遇上改裤脚、上拉链这样的小活儿,何丽红也从不敷衍,她知道,每一个口碑的积累,都在这一针一线的功夫之间。
何丽红的桌上总是放着记事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顾客的改衣要求与交衣时间,与装衣袋上的标签一一对应。周边很多邻居的衣服不合身,都来找她改。何丽红告诉记者,并非只有中老年人才会来裁缝铺改衣服,事实上,来店里的年轻人占了一半以上。与老人追求节俭的观念不同,年轻人改衣服是追求更合身,更衬身材。“有些裙子吊牌都没来得及摘,就拿来改了,小姑娘比较苗条,得把连衣裙腰围收紧了才好看呢。”
时光流转,40年的执着坚守,顾客来来往往,推开门叫声“阿红师傅”,需要修改的衣服一件件从缝纫台上穿过,再送还到客人手上,抖开、熨平,满意离去。裁缝铺虽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也正是因为有像何丽红这样的坚守者,才使得传统手工艺能够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