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雪雁 何腾涛
通讯员 赵伊丽 毛节常
近日,在大堰镇万竹村,宁波奉化海翼斋家庭农场负责人符洁莉忙得不可开交,首次以“稻药轮作”模式尝试种植的贝母、元胡等中药材迎来了采收。
5月13日,记者走进万竹村。村民们正头戴遮阳帽,小心翼翼地用锄头在地里上下翻动。一颗颗白色的球茎破土而出,如百合花瓣,外层环抱着内层,又好似藏在地底的“白珍珠”。“这就是浙贝母,是‘浙八味’之一,在止咳、祛痰等方面有显著疗效。”符洁莉说。除了浙贝母,同批种下的中药材元胡也迎来了采收期,农户用铁质抓钩从土壤里将个头小巧的元胡逐个刨出,装入盆中。
中药材种植对自然环境要求很高,符洁莉告诉记者,经过前期考察,大堰镇没有工业污染,高海拔、优质土壤条件等很适合中药材种植,而该镇种植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每年冬季,大量粮田出现闲置。去年10月,宁波奉化海翼斋家庭农场与万竹村达成合作,向村集体租赁了50亩土地用于浙贝母、元胡、芍药等中药材种植。“浙贝母、元胡均为半年生中药材,生长周期短,通过一季种粮食作物,一季种中药材的‘稻药’轮作方式,既确保了粮食丰产,也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和高效化。”农场技术负责人符浩盛告诉记者,每年10月,水稻收割后种下贝母、元胡,次年五月即可采收,然后继续种植水稻,水稻与中药材种植的“无缝衔接”,既减少了病虫害,也提高了亩产效益。
符浩盛和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首批种植的贝母亩产达700公斤,元胡亩产达500公斤左右,按照目前的市场收购价,每亩土地可增加1万余元的收益。此外,20亩芍药正在生长中,将于4年后实现采收,还能带动“赏花游”,可谓一举多得。
变“闲田”为“忙田”的同时,中药材种植期间所需的田间管理、采挖等环节,带动了万竹村1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浙贝母、元胡等中药材日常管理简单、经济效益较高,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带动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村民一起种植,扩大种植面积,也让村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符洁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