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水绿产业优 书写生态新答卷

——第55个世界地球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报道

2024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近年来,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加强森林保护,摸清蓝色“家底”,推动工业“向绿”,打通“两山”转化路径,不断扩大绿色版图,以高水平保护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以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答出绿色发展的“满分卷”。

通讯员 徐子腾

近年来,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围绕我区“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生态资源优势,以绿化为基础、以政策为切口、以抚育促提升,助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呼吸得到好空气”的现代化健康美丽新城区。截至2023年年底,通过人工造林、补植、间伐、抚育等方式,我区累计完成珍贵彩色森林面积建设4000余亩、森林抚育面积建设32600余亩。

同时,我区加强水源涵养生态公益林建设,完成公益林区划落界,规范公益林管理。截至2023年年底,全区各类公益林面积达69.56万亩,累计发放公益林补偿资金68516.69万元,直接受益农户37685户。此外,我区森林乡村创建成果颇丰,截至2023年年底,通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一村万树”行动等项目,已累计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6个、省级森林城镇10个、省级森林村庄17个、市级森林村庄122个、省级“一村万树”示范村22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8.58%。

国土绿化水平不断提升。以2022年适宜国土绿化图斑为指引,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对溪口镇、裘村镇等13个绿化图斑区域开展植树造林,通过验收面积65.21亩。林草种质资源普查按计划推进,外业调查成果于2023年12月1日通过省级复核验收,完成率、合格率均达100%。浙江省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按期完成,6000亩战略储备林、2000亩美丽生态廊道已通过宁波市级验收,合格率100%。林业固碳增汇能力持续提升,奉化区林场与大堰镇箭岭村联合完成浙林碳汇项目开发,成功获得减排量认证188(tCO2e)。大堰整镇开发竹林碳汇项目由区发改牵头攻坚推行,取得阶段性成果。

森林资源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持续加强。以国土2022年变更调查成果为底图,通过地块排摸、现场勘查、镇村认定,我区2023年实现新增补充林地面积93.9公顷,年度结余补充林地面积64.5公顷。公益林管理更趋规范,公益林保护宣传、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区公益林管护面积达70359亩,已按时规范发放补偿资金8301.6万元,管理到位率达100%。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样地落地建设,2023年度2个小样地已完成实施并通过实地验收,任务完成率、验收合格率均达100%。西坞街道金峨村、裘村镇黄贤村2个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村已通过验收并成功获得省林业局命名。

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位于象山港的省级重要湿地缸爿山岛海岸湿地完成2023年度监测评价,自评得分92分,监测自评报告及重要湿地范围矢量已上报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备案。亭下水库、横山水库(中心小岛)、横山水库(南溪村一侧)3块湿地已由《奉化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奉化区第一批湿地保护名录的通知》发文公布,一般湿地申报任务完成率达150%。互花米草治理工作完成翻挖深埋2755亩,其他除治1705亩(包括药剂喷洒和人工拔除),合计完成面积4460亩,完成率为100.83%。

野生动植物保护不断加强。2023年,结合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等节点,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在商场、广场等地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活动2次,发放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册326份,回收野生动物保护调查问卷117份。野生动物危害防控措施得力,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事件已纳入保险理赔范围,指导管理主体通过增设防护围栏、防护网等主动预防措施3处。野生动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强,野生动物收容救助中心全年共接处警168次,其中电话指导处置98次,出警收容处置70次,区公安分局移交查办非法狩猎、售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相关案件39起,打掉犯罪团伙1个,收缴非法猎具34个。

森林草原灾害防控更趋有力。2023年,《奉化区森林防灭火“十四五”规划》完成编制,已经区政府同意后发布;《宁波市奉化区森林违法违规野外用火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制定出台,激励林区群众发现、制止、举报野外违规用火行为,森林火险隐患有效降低;在莼湖街道建立宁波市直属森林火灾应急救援队,森林消防专业化程度持续提升。2023年,我区森林消防继续保持零火灾的良好态势。松材线虫病防治按“即现即清”要求扎实推进,全区松林发病面积下降2804.85亩,病死树数量下降931株,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315.15%和116.38%;有5个镇(街道)实现疫点拔除,1个镇(街道)实现无疫情。

林业产业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实现林农共富目标。2023年,全区实现林业总产值5.85亿元,较上一年5.30亿元增长10.35%。一方面,我区加强林业主导产业,培育订单林业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产业聚集区建设,推动苗木、竹笋等传统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指导新建众望竹业、竹能新材料初级分解点2家;另一方面,我区积极培育林业新兴产业,制定出台林下经济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发展香榧、油茶等特色产业,探索发展生物医药、生态旅游、森林碳汇等新型业态。2023年,全区完成新增油茶种植296亩、低产林改造1011亩的年度任务。同时,我区深入挖掘林业生态文化,以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为龙头,辐射带动森林人家、自然教育、生态文化基地建设,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森林、感悟文化。2023年,我区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一村万树”示范村3个、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村2个、生态文化基地1个、森林人家1个、森林氧吧1个、古树名木文化公园1个,萧王庙街道成功创建省级现代林业经济示范区。与此同时,四明山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为一批香榧种植专业村等特色产业发展村庄提供技术指导,新增香榧套种面积5000亩,锦溪村香榧种植面积2000余亩,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单体香榧种植基地。

近年来,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深化海洋生态调查监测力度,重点完成年度海洋生态系统本底调查、全区蓝碳生态系统基础调查以及年度海洋生态趋势性调查监测。

通过对我区海域各类空间资源基本分布以及年度变化情况、相关部门的各类海洋资源及生态系统调查研究成果、涉海工程开展情况等资料进行收集和集成更新,我区形成了海洋资源要素的基本信息资料。根据《浙江省自然资源领域蓝碳工作方案》,基本摸清红树林、盐沼、淤泥质光滩、无居民海岛植被、海域水体五类“蓝碳”生态系统分布格局,为后续探明固碳能力等调查研究打下了基础。根据海洋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上级监测任务及监测点位布设要求,委托相关技术单位开展了4个站位的海域生境和海洋生物资源监测调查,沿大陆海岸线滨海植被调查,并结合年度海洋生态系统本底调查等成果完成奉化海域的生态趋势年度评价分析。

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以专项治理,促进废矿恢复新生。针对到期矿山,我区做好关闭清场的督促工作,杜绝原矿业主或其他人员利用遗留设备、建筑物或场地偷挖盗采;针对采矿权未到期的矿山,严格监督,对越界开采、破坏性开采、环境污染等行为和安全生产隐患及时依法依规查处;针对矿山开采结束后留下的“癞头山”,按照“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景则景”的治理思路,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专项行动。通过土地平整、废渣清运、采坑回填覆土、土壤翻耕培肥、构建蓄水系统等多重手段的配套组合,顺利完成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通过为大地“疗伤”,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再次利用。截至2023年,全区累计完成12宗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矿区治理面积约900亩,土地复垦面积约480亩;累计建成绿色矿山1家,绿色矿山建成率100%。矿容矿貌得到明显改善,矿山“边开采、边治理”要求得到有效落实,粉尘防治达标率100%。

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有力推动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大力推广清洁生产、节能生产等发展模式。截至2023年年底,我区累计创建节水型企业79家,通过水平衡测试企业39家,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76家,完成“低散乱”企业(作坊)整治1208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63家。此外,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万元增加值污染物排放量不断下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高能耗行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不断缩减。智能制造实现新突破。我区积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截至2023年年底,累计建成智能工厂26家,绿色工业发展新引擎正迎风转动。

亭下湖鸟瞰

工业用地整治:建设中的中信产业园

为松树注射药剂防治松材线虫病

裘村镇黄贤木鱼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

区自然资源与规划分局工作人员开展涉海监测巡逻

裘村镇应家棚村肖家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

2024-04-22 ——第55个世界地球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报道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148694.html 1 3 山青水绿产业优 书写生态新答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