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曾昊溟)10月31日,“镇中科学家学术课堂”第三期第五课迎来了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博导朱文韬,他为镇海中学的学子们讲述了“具身智能的现状与未来”。朱文韬博士2016年毕业于镇海中学,这是他为学弟学妹们带来的一次科普讲座。
高校专家
带来前沿科学知识
现场,朱博士结合自身研究,向同学们介绍了具身智能这一前沿领域。他所带领的东方理工人工智能实验室致力于构建“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他科普了“以人为中心”人工智能的几个重要方向:具身智能旨在让机器人等智能体能够像人一样在物理世界中感知和交互;第一视角智能专注于从AR/VR或智能眼镜等设备的第一视角来理解世界;而环境智能则致力于让智能家居等环境设备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于人。
朱博士还从“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科学研究”两个核心问题出发,详细介绍了科学研究的系统性过程,并结合马克斯·韦伯的观点,诠释了科学作为一种“天职”的深刻内涵。
这样的前沿科学让同学们充满了兴趣,现场互动问答不断。有同学好奇,从一开始不大会动的机器人,到后来会动的机器人,再到现在像宇树科技研发的更加灵活的机器人,具身智能快速发展的关键是什么;也有同学对朱博士及其团队如今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充满好奇。
学生问得好
教授回答很详细
据了解,“镇中科学家学术课堂”第三期系列课程聚焦人工智能方向,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为同学们开讲。
每一次授课都会引发同学们新的好奇与探索热情。在上一期由东方理工大学教授沈晓宇带来的“自然语言处理的介绍”课堂上,周沈琪同学提出的问题获得了沈教授的点赞。周同学问的是,当老师试图用AI改作文时,发现AI在识别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有时还会凭空生造出一些句子,这是为什么?有什么改进方法吗?
对此,沈教授给出了详细的回答。他说:这是因为AI是模仿和预测型的,它根据统计概率来生成内容。但只要是基于概率的,就一定会出错。因为AI判断“对错”的标准是“常见不常见”,而不是“合不合规则”。比如,老师看到你的句子,会想:“这个句子符合主谓宾结构吗?这个标点用对了吗?”但AI看到你的句子,会想:“在我读过的几十万亿个词里,这个词后面通常跟哪个词?这个学生写的用法‘常见’吗?”所以AI必然会在某些场景下出错。
至于周同学问的改进方法,沈教授说有很多:
一是使用层面。给AI更具体的“指令”,这是最立竿见影的方法。不能模糊地说“改作文”,而要给它一个非常清晰的“角色”和“任务”。如果仅仅对AI说“帮我改这篇作文”,这样的指令就不是好的指令,AI会“自由发挥”。好的指令可以这样说:“你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请你只检查这篇作文中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差错。不要修改任何观点,不要添加新的句子。把找到的错误列出来。”
二是训练层面。给AI更“精品”的数据(比如来自教科书、百科全书、经典名著上的数据)来训练AI,而不是让它在“杂乱”的互联网上乱学。也可以用强化学习,让模型更加遵循指令等。
“这样的科学家学术课堂真正给同学们带来了前沿科学知识,拓宽了大家的视野,也让同学们对当今科技发展和未来有了更多思考,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镇海中学相关负责人介绍。
本学期,科学家们还将带来五堂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课,经过前期学习,学生们对后续课程充满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