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二战”考研
他选择了一家寄宿制机构
往届生中,除了在家备考的考生,还有一部分考生选择到寄宿制的考研机构备考。
宿舍、自习室、食堂三点一线,小汪过这样的生活已经第八个月了。
小汪今年25岁,大学毕业已有两年。和一般的考研学生不同,小汪是毕业之后才走上考研之路的。
第一次考研,小汪总分过线,但英语分数没有过国家线,与心仪的学校擦肩而过。在家人的鼓励下,今年3月他选择了一家寄宿制的考研机构,开始了自己的考研“二战”。
“第一次考研我什么都不懂,就报了个培训班。第二次嘛,可以说轻车熟路,所以选择了寄宿制机构,可以有更多时间用在自习上。”小汪说,报名之前,他白天学习晚上锻炼,10月报名之后,晚上的锻炼也取消了,每天学到晚上11点。
小汪坦言,考研“二战”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想想父母的期待、年龄的增长,以及身边已经工作、结婚、生子的同龄朋友,自己偶尔也会对全职考研是否值得产生怀疑。“我谈了3年的女朋友,也因为我考研而分手了。”小汪说起这段经历,情绪并没有明显的低沉,“都是为了自己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嘛,我理解她。岁月会让人更成熟,总得经历这些事情的。”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选择寄宿制考研的,很多是“二战”“三战”的考生。蛰伏,是他们共同的状态。尽管对考研路上的艰辛一笑而过,但小汪说最难熬的还是孤独感。
“考研的生活其实很苦,每天一个人在自习室学习,偶尔和自习室的同学或舍友寒暄两句。来这里第三个月开始,孤独感就特别强,老是想家。这应该是我面临的最大困扰。”但是,相信此次可以顺利“上岸”的信念,是小汪最大的精神支柱。
从这些纷繁的分享中,可以梳理出往届生考研人数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其一是“差几分不甘心”的执念,促使他们再次甚至多次向心中的“情校”发起冲击;其二是对现状的不满,希望在工作后转换赛道,逃离不喜爱或不顺心的职业环境;其三是着眼于长远发展,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来增强自己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为未来赢得更多主动权。
已经“上岸”的过来人
这样说……
从“冲名校”到求稳,他已释怀
“考场上遇到任何意外,都别轻言放弃”
冲一冲还是求稳?越临近考试心越慌怎么调整?考研路上,每个考生都会有相似的困惑。而这些问题或许能从“过来人”的真实经历中找到答案。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几个“上岸人”。他们也曾在择校时有过纠结,也曾一边工作一边追梦。他们的故事,或许能为备考学子提供前行的力量。
宁波大学数学学院研一学生陈卓铭,本科就读于本校的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考取了金融专业。他的考研之路,始于一个更远的目标,却止于一次审慎的“求稳”。
“本来想考重庆大学,也曾复习重庆大学的专业课。”陈卓铭坦言,“但在预报名的时候,害怕自己考不上,最终还是选择了考本校。”促使他做出这个改变的,是自认为不算出色的英语和政治成绩,再加上重庆大学的金融专业当年缩招,他怕上不了岸,选择回归母校的怀抱。
然而,求稳的心态并未带来一帆风顺的考试。在考政治的时候,陈卓铭遭遇了“重大失误”。“我把一道大题的答案写到了另外一道题的答题区域里。”他说。
发现错误后,陈卓铭虽然在卷面上作了说明,但心已凉了半截,“从小到大都没有在考试中犯过这样的错误,没想到在这样的重大考试上会犯错。”这个失误严重影响了陈卓铭当时的心态,以至于下午的英语考试,他一直在担忧中度过。
所幸,一夜的睡眠让陈卓铭冷静下来。第二天考专业课时,他已放平了心态:“想着反正事情已发生了,也无法挽回,不如好好完成接下来的考试。”最终,他的政治考了60分,虽然不理想,但顺利过线。
“也不知道大题最后是否因此丢分,这已经不重要了。”陈卓铭总结道,“总之,考场上遇到任何意外都别轻言放弃。哪怕觉得这门课考差了,也要坚持完成考试。考完不要对答案,闷着头往前走吧。”
谈及没有报考重庆大学是否会遗憾,陈卓铭显得很平静:“哪怕刚开始的时候会,现在也释怀了。”他表示,他现在的导师就是本科时的班主任,师生间很熟悉,适应得很快,这何尝不是一种最好的安排。
对目标院校怀有执念很正常
但很多时候选择大于努力
老家安徽的王天勤,现在是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渔业发展专业的研一学生。她本科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是她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为此,她准备了一整年,目标是中科大的生物学专业。
然而,现实给了她一击,她当年的考研分数是332分,虽然远超理学274分的国家线,但仍以十多分之差,与中科大失之交臂。“尽管很沮丧,但我不想‘二战’,马上投入到调剂中。”王天勤填报了几所学校,并顺利收到了多个复试通知。在参加完宁波大学的复试后,她很快收到了录取通知,并立刻接受了。
“其实在调剂的学校里,我最倾向于宁波大学。”她解释道,宁大开放调剂的专业是渔业发展,而自己生长在内陆,海洋对她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和探索欲。
被问及读研和读本科有什么不同时,她表示,本科阶段以上课为主,研究生阶段则以科研为主,有非常多需要和同学讨论、向师兄师姐请教的地方,寒暑假留校做实验也是常态。这些,她在决定考研前就已做好了心理准备。
对于没能考上中科大的遗憾,王天勤也同样释怀了。
“当时也有中科大的师姐鼓励我‘二战’,说下次一定能考上。但我权衡之后,认为‘二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何不抓住现在的机会,调剂到一个合适的学校。”王天勤说,其实现在很多考研人对目标院校都怀有执念,这是很正常的心理,但要量力而行。“考研这件事情,很多时候选择是大于努力的。调剂是给自己的机会,不要轻易放弃。”她说。
王天勤表示,宁波大学本身是个很好的学校,环境优美,她的导师也很有亲和力,一直帮助她做科研,指导她的学习,她已感到非常幸运。
职场妈妈的考研经验
“讲究策略,高效复习”
海曙区章水镇中心幼儿园教师杨莉,毕业于宁波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她本科毕业于温州大学,于2013年参加工作并考取了教师编制。没有立刻读研,是因为她当时报考在职研究生有工作年限要求,且学前教育并非“热门”专业。
转机出现在2016年,当时她怀孕了,幼儿园方面减轻了她的工作压力,她便萌生了考研的想法。
彼时,正值非全日制研究生正式纳入国家统招体系,与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就是今年了,考考看吧。孩子出生后可能更没有考研的时间和精力了。”杨莉这样对自己说。
后来,杨莉顺利通过了初试。极具戏剧性的是,她的预产期就在复试前几天。“当时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真的按时出生了,说明和研究生没有缘分。”杨莉回忆道。
结果,腹中的宝宝似乎格外体贴,一直待到妈妈完成复试。复试需要三天,考官们看到挺着大肚子的她都有一些惊讶。就在复试全部结束后,第二天她便住院去分娩了。现在回想起来,她笑称多亏了宝宝的“帮忙”。
对于众多工作后再考研的人,杨莉认为重新捡起知识点确实很难。“学习要讲究方式方法,照着教材一点点看书已经来不及了,不如多看人家的经验,多看重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刷真题。”
如今的杨莉,仍在幼儿园任教。因为有了研究生学历,她更快地拿到了一级教师的职称。她想对职场备考的同龄人说:“别担心没时间、基础差,找对方法比硬拼更重要。生活和考研不是二选一,只要想清楚目标,总能挤出时间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