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考研大军 聆听学子心声

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名将于10月27日结束,最终会有多少人数,难以预估。记者日前走进宁波大学图书馆,位于顶楼五楼的备考专区内,341个自习座位座无虚席,而且安静得能听到翻书的声音。在图书馆一楼大厅,许多学生旁若无人地背诵着知识点,努力学习的场景构成了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据了解,2015年考研报名人数为164.9万,此后考研报名人数呈持续增长态势,2023年达到474万人,创下历史新高。自2024年起,考研人数连续两年下降,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为388万。

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考研热度较往年略有降温,但“提升学历”“为爱而战”“挑战自己”等仍是考生们的核心诉求。“研”路漫漫,数百万人的备考大军中,考生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和自己较量。

一起走进考研大军,聆听他们的心声。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张志龙

通讯员 朱巧林 吴琳华 朱庚毅

选择考研,是因为……

他喜欢数学

希望考入更高学府继续深造

“我前一天就会预约考研的座位,因为图书馆人很多,怕抢不到。”宁波大学数学学院大四学生阮炜挺告诉记者,从今年9月开始,学校图书馆里学习人数明显增加,说明大家都进入了备考状态。

阮炜挺就读于数学与应用数学(拔尖人才创新班),他选择考研纯粹是出于对数学的热爱。“喜欢数学学科,所以还是考数学专业,想继续深造。”他坦言,好的学校招生名额少,报录比很高,竞争激烈。他的考研目标很明确——冲刺更高学府的数学专业。

他的备考生活是这样的:早上8:00起床,8:30到馆学习,直到晚上10:00图书馆关门。回寝室后,他还会继续学习到凌晨。“尽量多做一些题,学习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扎实的基本功是考研最大的底气。”阮炜挺说。

今年暑假,阮炜挺在8月底的时候回了一趟家,其余时间都泡在学校图书馆。他相信:考研是个持久战,坚持到最后的人一定可以胜利。

她想提升学历

为留甬工作做准备

“两三个月前才决定考研,起步比别人晚,只能花时间赶上去。”一位宁波大学产品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告诉记者,她的目标很清晰——先跨考本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打算考公务员,“我习惯了宁大的学习氛围,考本校还可以直接找学长学姐获取‘上岸’经验。我希望以后能留在宁波工作”。

因为做出考研的决定比较晚,这位学生的备考比其他人更努力:今年暑假没回老家,国庆长假也全天泡在图书馆学习。

“别人可能已经背完好几轮书了,我还在第二轮。为了赶进度,这个月一天都没休息过。” 她告诉记者,“感觉今年考研热度比往年低一点,预报名的时候系统没卡,可能大家更倾向于直接就业吧。”但对她而言,考研是提升学历的必经之路,“希望能多学点东西,未来能以更好的状态进入职场,所以必须逼自己一把”。

她为“梦校”而战

给自己“试一下”的机会

“预报名那几天,我天天失眠。”宁波大学法学专业的蔡蕊曼同学表示,她有一个“梦中情校”,至于是哪一所,她不好意思透露,“那个学校太好了,我怕考不上,又怕不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校’将来会后悔”。

蔡蕊曼是今年过年后开始准备考研的。最初心态很放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目标感也越来越强。为了专心考研,她放弃了今年的法考(“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简称)。

备考路上,焦虑如影随形。她坦言,社交媒体平台很容易渲染焦虑。“特别是看到跟我报考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考生已经背了好几轮书了,而我才背第二轮,就不太敢报名了。”

是父母无条件的支持给了她勇气。“和爸妈聊了之后,他们特别支持我,说一次考不上就考第二次。”这份支持让蔡蕊曼开始反思自己,“以前我一直在舒适圈里,好像都不敢给自己立有难度的目标,我想打破这种状态。为什么不给自己试一下的机会?就算失败,也比遗憾好。”

重拾信心的她,目光变得坚定。“这两天我又看了很多成功‘上岸’的案例,我也可以每天学十四五个小时,别人能做的,我也一样可以。”在学校图书馆看着周围默默奋斗的同学,她感到自己并不孤单。

考研中的应届生,需要承受更大压力

工作多年的她报名考研

并给自己定下“三年计划”

在考研大军中,一个群体日益凸显——他们不是刚刚走出校园“象牙塔”的应届生,而是经历过考场失利甚至是已在职场打拼数年的往届生。他们的选择背后,有执念,想转型,更是对人生更高竞争力的不懈追求。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4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为438万,往届生占比达到51.82%,首次超过应届生。这一结构性转变,标志着考研不再是应届毕业生的“标配”,更成为许多人重新规划职业生涯的重要节点。

在社交媒体上,输入“考研二战”“考研三战”等关键词,能看到大量鲜活个体的真实分享。有人每日记录学习进度,用打卡为自己加油鼓劲;有人流露出不愿人知的复杂心理,只在暗处默默努力,期待一鸣惊人。

在宁波市镇海区的一所幼儿园,在编教师陈女士自嘲是一名“大龄考研人”。出生于1994年的她,于2016年参加工作,至今已在幼教岗位上耕耘了8年有余。今年,她毅然报考浙江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是“学科教学(语文)”。

据悉,2017年起,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满足了在职人员工作、学习两不误的需求。

“这个专业浙大只招12人,挺有压力的。”陈女士清楚自己面临的挑战。谈及为何选择顶尖学府浙大,她表示也考虑过压力稍小的学校,但最终决定“目标高一点,挑战一下自己”。选择非全日制,是现实考量下的平衡——她无法脱产,需要兼顾家庭与经济压力。

考研,对于陈女士而言,是给未来“多一份保障”。她希望提升学历,提高竞争力,为长期的职业规划铺路。她的这个念头其实已萌生多年,但总被现实牵绊。“刚参加工作时没有积蓄,非全日制的学费比较高,下不了决心报考。后来结婚、生子、带孩子,每一步都感觉抽不开身,当时就想‘放过自己吧’。”直到今年,女儿开始上幼儿园,她心中那个考研的念头又蠢蠢欲动了。

今年9月,一件事成了她报名的“催化剂”。“有个教学比赛,我想去,报名了。但是领导却选了另外两个同事。上午9点,领导跟我说了我无法参加那个比赛,上午10点,我就报名了考研的培训班。”她坦言,当时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未获认可,心里有失落感,促使她下决心去考研,“希望自己的路能走得宽一点,一步一个脚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职场竞争力”。

如今,她每天清晨5:30起床背单词,英语是她最头疼的科目,需要重新捡起必须下功夫;上午送女儿上学后,自己上班;午休时间刷题;晚上哄睡女儿后,她上网课,继续学习、备考。

面对挑战,她给自己定了“三年计划”:“如果三年还没考上,那就是我能力不够,我就放弃。”幸运的是,家人是她坚强的后盾,母亲周末会接走孩子,为她创造安静的备考环境。

陈女士说,据她观察,身边抱有考研想法的朋友和同事越来越多,有人甚至选择与本职工作完全不相关的专业。在她看来,考研已成为许多人跳脱现状、通往更宽阔人生的有效途径。“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陈女士笑着说,眼里闪着光。

2025-10-24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242066.html 1 3 走进考研大军 聆听学子心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