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累累。10月21日下午,宁波市修人学校的“惊蛰园”劳动基地里举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四年级的学生们挽起袖子,手握小锄头,在田埂间小心翼翼地探寻。“我挖到了!是五连体的红薯!”402班的邵婕芸同学举起自己的“战利品”,脸上洋溢着惊喜与自豪。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农事体验,而是一堂将红色历史、劳动教育与科学探究深度融合的“行走的思政课”。这是该校在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宁波分会场活动期间的一次创新实践,学校巧妙地将课堂从教室延伸至田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红色精神,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马亭亭 通讯员 谢妮佳
从讲座到田埂,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活动伊始,宁波植物园总园艺师、科普讲师万开元博士以“植物里的红色故事”为主题,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讲座。他将革命岁月中的重要植物所承载的艰苦奋斗记忆娓娓道来,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个学生。
课堂上,万开元展示了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吊兰。“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时期,周恩来同志领导中央特别行动科在地下工作,就用它做‘安全信号’。”他解释道,周恩来将一盆吊兰放在窗台,意味着“危险,勿入”;收起吊兰,则代表“安全,可以接头”。
他引导学生即兴参与情景剧,再现了宁波本土革命烈士冯和兰在学校任教期间用菖蒲传递情报的情景。当时,国民党特务闯入教室时,她临危不乱,将藏有重要情报的纸条吞入口中,并急中生智,暗示学生将门上作为暗号的菖蒲带回家“给母亲煎药”,成功化解暴露风险,保护了战友。这场沉浸式的表演,让历史书上的事件变得有血有肉,将隐蔽战线的残酷与革命先辈的机智展现得淋漓尽致。
万开元还带来一个大大的葫芦,一边向学生展示,一边分享“葫芦兵”助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经典战例。
他讲述道,为迷惑对岸敌军,战士们收集数千葫芦,并给葫芦戴上钢盔、系上猪尿泡和猪大肠,在夜色中放入黄河,制造大军渡河的假象,成功牵制了敌军主力,“我们的革命先辈,就是运用了这些充满创意的‘植物兵法’,取得了胜利”。
整场讲座,万开元摒弃了单向灌输,以情景剧、互动等方式,引领学生们主动思考、亲身参与。从千年古樟到信号吊兰,从本土英雄到葫芦奇兵,一段段尘封的红色历史,在一植物的串联下,变得鲜活,为后续的劳动实践奠定了深厚的情感与知识基础。
与此同时,修人学校图书馆内,宁波植物园科普志愿者胡勇正在给学生们讲解“绿植中的红色故事”展览,并作为作者代表向学校捐赠了《绿植中的红色故事》一书。
劳育与科普融合,一颗红薯的“多重奏”
讲座激发的热情在随后的劳动实践中得到了彻底释放。
当学生们来到学校的劳动教育基地“惊蛰园”红薯地时,一场热火朝天的“寻宝”行动正式开始。
万开元结合眼前丰收的景象,现场讲述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的军队纪律,“红薯与第一条军规”的故事,让学生们感悟到“爱民亲民,才能取信于民”的道理。
讲完故事后,学生们化身田垄间的“小农夫”。他们三五成群,分工协作,在劳动老师的指导下,有的负责拨开层层叠叠的薯叶藤蔓,寻找隐藏的根部;有的则紧握小锄头,破开泥土。起初,学生们的动作还显得有些笨拙,但当第一抹紫红色从褐色的土壤中显露出来时,惊喜的欢呼声便此起彼伏地响起。
“看!我挖到了一个‘巨无霸’!”一个男生费力地用双手捧起沾满新鲜泥土的大红薯,向同伴炫耀。另一边,403班的孙瑾萱同学正专注地实践着老师教的方法,她小心翼翼地用锄头松动周围的泥土,再用手轻轻一拽,一串大小不一的红薯便破土而出,带着泥土的芬芳。
同学们很快发现,每一锄头下去都像开盲盒,可能是孤零零的一个红薯,也可能是紧紧相连的“多胞胎”。402班的邵婕芸就幸运地挖到了神奇的“五连体”“四连体”“三连体”红薯,仿佛收获了一串大地馈赠的宝贝。
不一会儿,地头就摆满了形态各异的红薯。汗水顺着学生们红扑扑的脸颊滑下,泥巴沾满了双手,但那份发自内心的、纯粹的快乐与成就感,却比任何奖励都来得真实。
从聆听故事到亲手收获,红色的种子借助绿色的植物,在学生们心中悄然生根。
“听万老师讲了绿植里的红色故事后,我再看到身边绿植时,感受到的不仅是生机与绿意,更联想到一段段与信仰、坚韧相关的红色记忆。”401班李芯蕊同学在日记里感慨道。
多学科融合,让教育在田间地头结出果实
万开元高度评价了修人学校的实践。他说,当前“自然缺失症”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学校重视自然教育的理念非常好,通过让孩子们接触自然,不仅能释放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育,对学习提升也有帮助。
“爱国主义教育什么时候强调都不为过。但比起单纯的说教,把它和自然、劳动结合,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开展,效果会生动得多,在劳动中既学知识,又能培育家国情怀。”万开元说。
这堂课超越了单一的劳动体验,实现了多学科教育的融合。
万开元还说,围绕一颗红薯,可以开发出3—4门项目化学习课程,从历史、生物到生态,挖掘其深厚的教育价值。在劳动中,学生们学习了农业知识,掌握了挖薯技巧,体会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科普层面,一颗小小的红薯成了科学的引子。“红薯是如何繁殖的”这一问题,引导着学生在劳动后继续思考和探究,将劳动实践升华为科学探究的起点。
“这堂走在田埂上的思政课,不仅是学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融合的生动实践,也是践行学校‘乡土润心、生活力行’办学理念的生动写照。”宁波市修人学校校长裘申魏说,当听到孩子们说“要更加珍惜当下,努力学习,传承这份勇敢与担当”时,教育已经在泥土的芬芳中结出了最美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