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教育20年

潘春艳:让每一个学生都“被看见”

潘春艳 受访者供图

潘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

潘老师会给特殊时期的女生煮红糖水。 受访者供图

从2005年踏上讲台至今,潘春艳在海曙区横街镇中心小学任教已整整20年。

作为海曙区优秀班主任,她始终践行“做我能做的,想做的,爱做的”教育信条,把“真正为孩子教育着想”刻进日常:她每日记录班级点滴,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她天天把“宝贝,爱你哟”挂在嘴边,给予学生更多自信;她能精准发现学生所需,呵护孩子们成长。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仪式感”老师:

每天向家长“更新”班级动态

让家校协作更热络

横街镇中心小学地处乡村,潘春艳班上44名学生中,本地孩子仅有个位数,绝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刚接手新班级时,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不高。但潘春艳没有退缩,用种种办法一点点拉近与家长的距离,让家校沟通渐渐变得顺畅、热络。

去年带一年级时,潘春艳就主动在手机里组建家长群,邀请家长们在群里分享各自孩子的近照和个性特点,提前摸清每个孩子的“底数”。学生周博轩的妈妈至今记得,刚开学时,她曾忧心忡忡地告诉潘老师:“孩子在幼儿园时特别内向,平时几乎没声音,也不喜欢和别人说话。”从那以后,潘春艳便格外关注周博轩。仅一年时间,周博轩就变得活泼开朗。是什么让他产生了变化?

采访当天,潘老师翻阅与周博轩妈妈的手机聊天记录,翻了好几分钟都没翻到头,聊天记录太多了。

“从开学起,我和周妈妈的联系就没断过。”潘老师笑着说。为了帮周博轩打开心扉,她鼓励他参加各种活动:学校运动会、现场书法比赛、手抄报创作……周博轩的妈妈也在潘老师的带动下,积极给孩子当“陪练”,并经常向潘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在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周博轩不但参加集体活动越来越积极,而且还能自信地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当小主持人。

“才上二年级,孩子性格就开朗了好多,我很欣慰。”周妈妈的话语里充满了感激。

在潘春艳看来,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成绩不是最重要的,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才是根基。“现在都在讲‘五育并举’,其实每一次组织活动,每一次鼓励孩子,都是践行‘五育并举’的过程。我要让家长亲眼看到教育的力量。”潘春艳说。

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她每天都更新“班级圈”:中秋节时,每个孩子带月饼到学校分享,她逐一拍摄孩子们吃月饼的照片发到家长群里;某一天教了握笔技巧,她给每个孩子拍一张握笔的照片发到群里……如果有一天忙得忘了更新班级动态,半夜醒来,她也会赶紧补上当天的内容。对她而言,给家长分享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已成为她每天教学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仪式”。

在潘春艳的带动下,如今班级里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今年“六一”节,数十位家长特意请假,在学校陪孩子过了一个快乐的儿童节。“我最享受的就是这个教育过程,看到家长们主动关注孩子成长,看到孩子们越来越自信大方,我再累也是值得的。”潘春艳笑着说。

“爱夸夸”老师:

不是一句简单的表扬

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激励体系

潘春艳夸学生,从来不是一句简单的表扬,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让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的激励体系。

“宝贝,你真棒”“爱你哟”是潘春艳的口头禅。她深信,成长过程中需要掌声,尤其是对于缺乏关注的乡村孩子。她把这种理念付诸行动:在她的班级里,几乎所有活动都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人。

她一般每隔两周就会组织一个主题明确、操作性强的活动。比如拼图比赛、手抄报展示等。在特殊的日子里,还会有与之契合的活动,比如端午节编五彩绳、冬至日包汤圆等。

每一个活动,潘老师都会落到实处。活动结束后,她会把所有学生的作品、照片、视频整理出来并发布。比如,她会制作一份详细的统计表格,对每个学生的作品给予或“优秀”或“合格”或“不符合要求”等批注。她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让每个孩子的努力都被看见,让家长也了解评价的标准。”优秀的作品会获得奖状,哪怕仅仅是参与,孩子也能获得学期积分,以后有机会用积分兑换小礼品。

此外,身为语文老师的她坚持推行“阅读打卡”,鼓励孩子每天放学后至少阅读30分钟,并由家长记录阅读情况分享至班级群。潘老师则每天统计孩子的阅读量,每月为前十名的“阅读之星”颁发奖状。学期末,她还会费尽心思地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奖项,确保“人人有奖,人人被夸”。

“夸奖孩子,是为了让孩子们敢于尝试,建立自信。”潘春艳说,这种积极的情感表达,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学会爱人,学会表达爱”。

如今,她的学生都变得大方而温暖,会主动对她说“老师,爱你哟”。更让她欣慰的是,许多家长也学会了这一招,“宝贝爱你哟”成了许多家庭的日常用语,亲子关系在一声声夸奖中愈发和谐。

“细节控”老师:

她建了一个“小姑娘群”

让孩子们学会平等、尊重与爱

潘春艳对学生的关心,细致入微,超越了课堂与课本,触及了孩子成长中最私密、最柔软的角落。

当她所带的班级升上四年级,细心的她就开始默默关注班级里女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这个特别的关怀,始于她上一届的学生。“当时班上有20来个女孩子,其中部分女生开始发育了。”这让她想到了自己的女儿,“我有两个女儿,女儿发育时那种慌张和无措让我想到,我的学生可能也会经历同样的情况。如果家长不够重视,她们可能会感到害怕,不知怎么面对自己生理上的变化。”

于是,潘春艳做了一个温暖的决定:为这些发育的女孩建立一个“小姑娘群”,方便妈妈们交流经验,也让孩子们彼此支持,消除恐惧。不仅如此,她还在学校里为她们“开小灶”——熬制一壶温热的红糖水,里面加了苹果、红枣、桂圆、枸杞。她还给女生们准备了贴着姓名贴的专属碗。每当红糖水煮好,她便分到碗里,端到她们面前。

“我的学生,就和我的孩子一样。”潘春艳温柔地说,“组建这个群,也是让还没经历的女孩和家长有个心理准备,这是一种生命教育。”

这份尊重生命的教育,同样惠及男生。她会借此机会,引导班级里的男孩子成为“小暖男”,在女生特殊时期,男生应主动帮忙调节风扇风力、分担值日任务等。“我告诉他们,要尊重女孩子的生理现象。男人和女人,都是从小男生和小女生成长而来的。”潘春艳认为,这不仅是关怀,更是一种深刻的生活体验和人格教育,让孩子们在学校里,除了知识,更要学会平等、尊重与爱,成长为更好的人。

从仪式感满满的家校联动,到点燃自信的“夸夸”体系,再到一碗红糖水里的生命关怀,潘春艳用二十年如一日的行动,证明了教育的力量蕴藏于每一个细节之中。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深耕,在乡村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自信、温暖与希望的种子,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2025-10-24 扎根乡村教育20年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242060.html 1 3 潘春艳:让每一个学生都“被看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