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妈妈,我不想住校了”,让高一学生徐同学的家长开启了每日往返60多公里的接送之路。
近日,徐妈妈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段接送孩子的视频,戳中了不少家长的心——本以为孩子升入高中住校了能“松口气”,没想到部分学生住校不到两个月,便“卷起铺盖”回了家。住校好还是走读好?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成长话题。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万建刚 钟婷婷
现象
每日往返60多公里接送
家长说“值得”
徐同学跟妈妈说不想住校的原因,主要有三:一、学校熄灯太早,留给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够充足;二、天气热,每天需要换洗衣服,既麻烦又没时间;三、舍友太“社牛”,就寝前喜欢热闹聊天,而习惯安静的他不太适应这样的环境。
“走读的幸福指数就会比较高,往返的车上可以和家长聊聊天,说说心里话,还能背背英语单词;回到家里可以看看自己养的小乌龟,心情会比较愉快,同时拥有更多的个人空间。”徐同学说。
徐妈妈补充说,班主任开学前就曾提醒,如果对住校不适应,半个学期后可以提出不住宿的要求,儿子在入读两个星期后就流露出走读意向,无非是把这个要求提前说出来了。
徐同学家住海曙区石碶街道,距离学校单程16公里左右。“虽然距离不近,幸运的是,孩子上下学时间完美避开上下班交通高峰,全程高架,路况良好,接送路上的时间不算太长。”徐妈妈细致地向记者描述了日常的接送时间安排:6:30爸爸送孩子出门,不到20分钟就可以抵达学校,儿子早餐有时候去学校吃,有时候在车上解决,晚上放学是21:40,家长一般21:20出门,22:00左右到家。
“儿子到家后,花5分钟冲个澡,大概还有45分钟的时间可以自主学习,一般23点睡觉。”徐妈妈补充道,“儿子在学校的强基班,个性比较要强,高中课程多,班里同学都很优秀,孩子可能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作为家长,我们尽力托举,每天接送是值得的。”
走读原因因人而异
有人只为了好好洗个头
潇潇在宁波一所职高读高一,她选择走读的理由是“想好好洗个头”。
“军训一周,我头发一次都没洗过,根本没时间!住在学校里也太不习惯了。”高一军训结束回家,潇潇就跟爸妈商量:想回家住。
面对女儿的抱怨,妈妈华女士挺理解。她说,潇潇特别爱干净,不知是不是和进入青春期有关,军训住校时,她连脸盆都要放在架子最顶层才安心。“在家她每天都要洗澡,住在学校里,条件肯定没那么好。”此外,潇潇住的是6人间宿舍,晚上9:30统一熄灯,几个女生轮流洗漱,时间格外紧张,留着长发的潇潇光洗一次头就要花不少时间,常常搞得来不及。
除此之外,华女士心里也清楚,女儿想回家住还有别的原因。“在家自由呀,每天能玩会儿手机,晚点睡也没人管。”因为学校对手机管理得比较严,平时要上交,放学才发回。住宿生只有周五回家才能拿到手机。
尽管内心并不是很赞成,但华女士还是答应了女儿走读的要求。“我们当然希望她能住校,但孩子实在不愿意,还是得尊重她。”华女士语气里透着无奈。不过,她知道不能太“宠”孩子,母女俩最终商定:每天早上由妈妈送她到附近能直达学校的公交车站,然后让孩子自己坐公交车上学。坐公交车到学校大概需要四五十分钟,于是,华女士每天5:45起床做早饭,6点多叫醒女儿起床。
为了省时间,潇潇也曾提议自己骑“小电驴”去上学,但华女士担心不安全,没同意。“说不定哪天她觉得累了,就愿意在学校住宿了。”华女士说。
分析
不想住校的原因不一而足
国庆长假后会有“小高峰”现象
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和老师后发现,类似于孩子“住宿还是走读”的纠结在中学生家长中并不少见。
“国庆假期在家舒舒服服住了一周,女儿回学校后又不适应了,好几次打电话和我说不想住校。”家长徐女士分享,女儿诺诺觉得住校“各种不方便”:晚上有人睡得晚,早上有人起床动静大,彼此都受影响。甚至室友们起床后会轻手轻脚地去上厕所,等楼上传来冲水声,才跟着一起冲,就怕吵醒还在睡觉的同学。
但徐女士暂时没答应女儿的走读请求。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离家远,另一方面家里还有个读小学的儿子需要接送,无论是让女儿回家住,还是去校外租房子,眼下都不现实。“过集体生活,就得学会换位思考、互相体谅,这本身就是一门成长必修课。”徐女士这样说服孩子。
“每年10月份,是学生从住校转而选择走读的一个‘小高峰’。”城区一所重点高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表示,一部分学习成绩好、主动性强的学生,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后,发现高中学习科目多、强度大,有延长学习时间的需要,就会有走读的想法。而另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国庆假期在家太舒服了,回到学校后产生了“不想住宿”的心理。
这位老师还提到,孩子不适应住宿的原因有多种:有的是生活习惯问题,比如室友打呼噜,事实上,很多打呼噜的孩子也很无奈,会准备鼻夹,但这个问题很难彻底解决,总不能不让人家住宿;还有的是心理层面的困扰,在4人或6人宿舍里,有的孩子会明显感受到优等生带来的压力,而走读会让这种学习落差感淡一些。
宿舍犹如“微型社会”
住校和走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建议职高生在高一的时候选择住校,当然,特殊情况可以特殊处理。”鄞州职教中心学校的王亚达老师是宁波市名师,从教已有30年,在高中生选择住宿还是走读这个问题上,他如是说。
在王亚达看来,学校宿舍堪称一个“微型社会”。统一作息、轮值打扫,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实则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途径。与室友的朝夕相处中,摩擦不可避免,但正是这些摩擦,倒逼学生学会协调沟通,提升自我管控能力。高中三年,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住校经历好比是走向社会的提前预热,让学生在独立生活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当然,他也明确表示,走读并非一无是处,对于确有需求的学生,走读是“定制方案”。
“教育的本质是因材施教,而不是用单一模式去束缚学生。住校与走读,恰似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各有其独特价值。”王亚达补充说,之所以向学生推荐住校,是出于“为学生搭建全面成长的平台”考虑;而走读则是尊重学生的特殊需求,是对个体差异的关注与包容。唯有家校达成共识,始终以学生成长为核心,才能让这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服务于同一个目标——助力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