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棋启智,以棋明德……我们愿勤学苦练,尊重对手,胜不骄、败不馁……”9月29日,宁波市中城小学的报告厅里,首批13名围棋学员的宣誓铿锵有力,这所与围棋有着深厚渊源的学校迎来了新的里程碑——宁波少年围棋队中城班(以下简称“中城班”)正式开班。
实业巨子、应氏围棋计点制创造人应昌期先生的弟弟应昌明,中国围棋协会原副主席、中城班名誉总教练华学明,中国围棋职业棋手、围棋世界冠军范廷钰九段亲临现场见证。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马亭亭 通讯员 徐红露
分级不分龄,每天学棋4小时
首批13名小棋手入读
宁波围棋少年队中城班的创立,源于一个现实困境。
“宁波学围棋的孩子很多,每年考级人数达2万多人次。但到了一定阶段,孩子们就面临艰难选择:是冲击职业道路,还是专心于学业?”宁波市围棋协会主席范江道出痛点。
转机来自中城小学去年在一年级试点的围棋班:20名学生每天下午进行2小时专业训练,只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普通围棋培训机构两年的课程,多名学生升入业余1段,且文化课成绩仍名列前茅。
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后,今年,宁波市围棋协会、宁波市全民健身指导中心、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体育局)以及宁波市中城小学四方共同创办宁波围棋少年队中城班。
班级优先面向宁波招生,空余名额辐射全国。一年级新生业余3段以上直接录取,二年级、三年级学生业余5段直接录取,其余择优选拔。首期13名学员中,不乏从湖南、山东,以及浙江舟山等地慕名而来的小棋手。
未来,中城班计划扩大为精英班(甲队)、卓越班(乙队)、特长班(丙队)共3个班级,每班20人,打造围棋后备人才培育基地。
宁波市围棋协会副主席、中城小学校长徐扬威介绍,中城班的创新核心在于“分级不分龄”,小学员们上午随班学习文化课知识,下午课后跟随职业教练进行围棋专项学习,每天确保4小时学棋时间。学校配备德育导师与学业管理团队,还可为外地学生或上学路途较远的本地学生协调住宿。
“我们给家长和孩子多了一个选择权。在小学阶段,孩子可以围棋与学业并重。如果确实有天赋,可以走职业发展道路;如果发现无法突破瓶颈,也能继续保持学业优良。”徐扬威表示,期待不久的将来,这些孩子能够跳出宁波,走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围棋舞台。
“据我所知,这是全国首个在公办学校内将围棋如此深度融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尝试。”范江表示,中城班的开班,标志着一种全新的体教融合模式的探索,是我市围棋进校园的一次跨越,为宁波市围棋后备人才培养注入力量。
华学明也表示,希望这种体教融合模式推广到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城市,打下坚实的围棋人才基础。她希望小棋手们利用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学好文化,练好围棋,成长为优秀人才。
热爱让他们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
有山东妈妈来甬全职陪读
中城班首批13名学员,每一个身影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为梦想做出的选择。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被同一个“棋学双修”的梦想吸引。
今年8岁、读三年级的王晟熙从山东烟台远道而来,目前围棋业余5段。“当时的感觉就是特别心动,这是一个很难得的好机会。”妈妈曲女士通过公众号看到招生信息后就被吸引了。她坦言,孩子以前在培训机构学棋,难以兼顾文化课,而中城班“两条腿走路”的模式,解开了她的心结。于是,曲女士毅然辞职,来到宁波陪读。
7岁的一年级学生曹仁周来自宁波鄞州,围棋业余3段。一年前,他在社区公益课上初识围棋,从此痴迷。妈妈周女士从生活细节里感受到了儿子对围棋的热爱:发烧到38℃,他不想去幼儿园了,但围棋班的课爬也要爬去;在外旅游,他常常问“能不能回去下围棋了”;有时候一大早,家长还在睡眼惺忪中,却听到他打开iPad下棋的“哒哒”声。
“我自己40岁了,生活中也没碰到过这么热爱的事情。小孩既然有,做家长的要全力支持。”曹仁周这份对围棋的罕见痴迷,让父母在听到中城班的招生信息后毅然行动。现在,周女士每天往返于鄞州南部商务区与江北慈城之间,下班后驱车一个多小时赶去陪宿,保障孩子的学习与日常生活。
尽管来自不同的地域,但这些学员及家长都选择了中城班提供的“两条腿走路”路径。他们看重的是,孩子的热爱能被专业地滋养,而人生的棋局,不必因过早的“断舍离”而失去更多可能。
一方水土弈方圆
应昌期与故乡的不了棋缘
当天,还举行了《黑白世界的诺贝尔——应昌期的故事》连环画赠送仪式。该连环画通过100多幅作品,生动再现了应昌期与围棋的故事。
成立于1904年的中城小学,与围棋有着不解之缘。抗日战争时期,学校的围棋教育便已名噪一时。应昌期的父亲应星耀,从宁波府师范学堂毕业后,曾在此担任校长35年,当时,学校就把围棋列入课程表中,校园里弥漫着浓厚的弈棋氛围。
1917年,应昌期在慈城出生。5岁那年,他在父亲的校园里第一次看到老师们下围棋,瞬间被黑白棋子吸引,从此便步入围棋世界。天资聪颖的应昌期学棋神速,1928年,11岁的他便夺得慈溪县围棋比赛冠军,成了名扬乡里的少年围棋手。
应昌期在中城小学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期,后来远赴他乡创业,成为中国金融界、实业界著名人士,更创立应氏围棋计点制规则,被誉为“黑白世界的诺贝尔”。他创办的“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被视为围棋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1988年,应昌期返乡省亲,见母校管理有方,倍感欣慰,决定由应星耀之孙应明皓为代表人捐资140余万美元重建中城小学。
1991年新校舍落成后,受应昌期“振兴中华围棋”精神影响,历任校长都十分重视围棋教育,全面开设围棋课程,开展围棋普及教育。此后,应氏家族多次邀请围棋名家来校指导围棋教育,捐资150万作为学校围棋教育基金。如今,该校是全国围棋特色学校、全国棋类实验学校、浙江省围棋育苗工程十佳育苗基地、宁波市围棋训练基地。
应昌期的弟弟、92岁高龄的应昌明先生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他说:“我对这所学校感情很深,这是我大哥(应昌期)在宁波捐资兴建的第一所学校,为家乡做一点事情,我们义不容辞。”望着校园里精神饱满的师生,看着孩子们在专业的围棋教室里专注对弈的身影,应昌明眼中满是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