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赋予了每一个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极少数孩子,因为重度残疾、行动不便、无法融入集体生活等原因,进入不了学校接受教育。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群默默努力的“送教人”。他们来自各特殊教育学校,他们和家长一起,以“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家校协同共同托起特殊孩子的成长。□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张志龙
一个人的开学式
这个学期开学的首个周末,奉化区培智学校五年级的学生青青(化名),迎来了属于他一个人的开学式。学校陈欣怡和叶柳希两位老师,来到青青家中送教。因为过了一个暑假,需要重新建立信任关系,两位老师从青青最喜欢的活动——逛超市开始,开启“第一课”。
青青妈妈告诉记者,这两年孩子进步很大,吃饭多了,体重也增加了。虽然过了一个暑假,没有了和老师的熟悉感,但也没有出现排斥现象。
青青是学校在2021年对适龄儿童进行排摸时发现的。由于行动不便、无法适应集体学习,青青从5年前开始接受“小桔灯”送教团每周六上午4个课时的上门教学。今年秋季,学校共安排8位老师为4名特殊学生送教,青青是其中之一。
开学第一天,出门逛超市成为青青最喜欢的课程。嗅觉,是青青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包菜、橘子、青椒、韭黄……在超市里,每路过一种食材,他都会用鼻子仔细闻一闻,遇到喜欢的,脸上便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这次有个意外发现,青青对水产区好像更感兴趣。”陈欣怡说,青青在水产区的一大盆梭子蟹前停留最久,其间还不停伸手探入水中,抓取氧气泵打出的泡泡,再捧到面前闻味道。“今年孩子最大的变化,就是能听懂我们说话了。”陈欣怡难掩喜悦,“以前青青很爱发脾气,现在虽然还不能说话,但会通过肢体动作告诉我们他想做什么。”
“我是第一次来给青青送教,摸清他的具体情况、为后续制定课程安排,是我今天最重要的任务。”叶柳希了解青青的情况后,就建议增加“社区融合课程”,等天气凉快点后,可以带青青逛超市、菜场,认识蔬菜与水产,学习使用纸币,同时练习与他人友好沟通相处。
记者了解到,奉化区培智学校“小桔灯”爱心送教团,13年来累计送教已达9300余次,覆盖奉化城区和溪口、萧王庙、方桥等多个镇(街道)。送教不仅是教学,更是对家庭支持的延伸。教师们在送教过程中同步指导家长开展居家训练,建立“送教家庭沟通群”,实时推送康复技巧与政策信息。13年来,送教服务已帮助3名学生通过评估进入学校学习。
“一人一案”量身定制送教上门
“我们家小杰(化名),终于可以去学校读书了。”小杰妈妈的言语中带着些许哽咽,她一边说,一边感谢送教一年的老师们。
小杰今年10岁,患有孤独症并伴有语言障碍,难以进入特教学校学习。经过专业评估,北仑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发现,小杰情绪问题的根源在于认知能力不足以及沟通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特教中心设计了一套综合康复方案,涵盖语言康复、认知训练及感统训练等关键领域。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给小杰送教的教师每周定期上门。他们运用情境教学、康复游戏等创新方法,耐心引导小杰学习发音,并引入PECS(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其表达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日常场景模拟,用小汽车玩具吸引小杰注意力,逐步教会他用卡片表达愿望。起初,小杰对新方法感到迷茫,但在教师的鼓励下,他逐渐掌握了技巧,开始用卡片与家人沟通,情绪也随之趋于稳定。
小杰的父母见证了孩子的蜕变,感到无比惊喜与欣慰。“听到小杰第一次清晰地喊出‘妈妈’,我眼泪都掉下来了。”小杰妈妈说,经过一年的送教,小杰顺利进入北仑区阳光学校。送教上门服务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带来了希望,让小杰有机会像普通孩子一样背起书包上学,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北仑区阳光学校副校长田艳萍介绍,近三年来已有6名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在送教上门的科学引导与悉心培养下,顺利过渡到北仑区阳光学校继续接受系统教育。
这背后,离不开科学的规划与老师们的努力。
北仑区送教上门教师依托专业团队的力量,科学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确保实现“一人一案”的精准教育康复模式。通过深入细致地评估每一位残疾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求,老师们精心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康复内容,更为每一位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少年儿童建立了详尽、规范的成长档案。
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数据显示,2024年宁波市共有154名特殊孩子接受送教上门服务。送教上门不仅是教学形式的补充,更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它让那些因身体、地理或家庭原因无法走进校园的孩子,也能接受到教育的阳光。
“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奉化区培智学校送教老师叶柳希说,“需要送教上门的孩子,程度都比较严重。对于青青来说,现在可能是他能力发展较好的状态。但随着年龄增长,他的智力成长会停滞,两者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这些好不容易学会的生活能力,要是不反复练习,也会慢慢遗忘。”
其实,能够让孩子进入特殊学校,甚至融入普通学校,是藏在特殊孩子家长心底的一份渴望。“最近几年,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北仑区阳光学校教师曹璐颖从事特殊教育已经11年,现在主要从事融合教育。她说,自己曾做过一次调查:“我们在普通学校设置卫星班,起初同意去的家长,十个中只有一两个。4年后我再做了一次调查,十个被询问的家长全部都同意。其实每个特殊孩子,只要教学方法得当,是可以达到普通孩子的某些程度的。”
从送教上门,到踏进教室,当特殊孩子能够与同伴一起听课、画画、吃饭时,人们所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成长,更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