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单篇课文教学策略探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的主要组织与呈现方式为学习任务群,强调设计系列学习任务,表现为学习内容结构化、学习历程进阶性。单篇课文教学已突破传统字词解析的局限,转向“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整合性学习。本文以部编教材典型篇目为例,阐释如何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单篇课文教学。

一、确定精准化学习主题,指向核心素养

(一)根据文本特点,确定学习主题

教学时,教师应深入挖掘课文的内涵与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既符合文本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主题。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确立“英勇无畏、爱国情怀”为主题展开教学:首先通过影视片段展现悬崖阻击战的悲壮场景,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接着组织学生分角色研读“棋盘陀跳崖”的文本细节,圈划“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等关键词,体会五壮士舍生取义的精神内核;随后引入1941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背景,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引敌上山诱敌深入—弹尽粮绝—英勇跳崖”的叙事脉络;最后开展“英雄精神当代传承”主题讨论,结合抗疫医护、边防战士等新时代楷模,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完成从文本理解到价值内化的深度学习。

(二)融合语文要素,确定学习主题

部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包括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方面。在确定学习主题时,教师应将这四个方面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学习主题。例如,在教学《草原》时,教师构建“自然之美与民族共情”的立体课堂: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现“一碧千里”的草原实景图与《牧歌》旋律,营造沉浸式审美情境;继而开展“佳句品鉴会”引导学生圈画“羊群似珍珠撒”“骏马疾风般驰骋”等比喻句,通过联觉想象还原文字绘就的流动画卷;随后创设“蒙古包做客”情境,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奶茶飘香”“套马歌舞”等民俗细节,结合《民族团结柱》等史料,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的历史渊源;最后拓展“生态守护者”议题,链接退牧还草工程与当代草原保护案例,引导学生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从文学审美到社会责任的多维提升。

二、创设真实学习情境,激发学习整体性

(一)情境创设凸显真实性

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其中情境性是基本属性,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内驱力,因此,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时,教师首先播放《开国大典》彩色修复版视频片段,展示天安门广场上30万群众欢呼、毛泽东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场景,通过54门礼炮齐鸣的视听冲击直观呈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震撼瞬间‌。随后组织学生对比视频与课文第5-10自然段,重点解析“排山倒海”“爆发”“雷鸣般”等词语的修辞效果,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场面描写传递民族自豪感‌。最后开展“历史回声”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史料,分组探讨新中国成立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这样一来,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二)情境创设力求适切性

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首先重在把握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水平;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一味图热闹,甚至哗众取宠,情境内容的选取要适切、真实。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情境创设方式。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可依据“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要求设计游戏情境。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可创设“森林采摘大闯关”情境:第一关“字词采摘园”学生在触控屏上连线玉米、桃子等实物图片与对应生字;第二关“动作模仿秀”通过体感游戏模仿“掰、扛、扔”等动词,同步完成《小猴子行为记录卡》。

(三)情境创设做到全程性

情境创设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从导入新课到巩固练习,再到拓展延伸,都应体现情境的特点和作用。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化身“红色文物讲解员”手持做旧处理的鱼钩道具,创设“老班长的行军箱”探秘情境,通过触摸鱼钩凹痕、观察氧化锈迹,引导学生推测“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在巩固环节开展“长征故事接力赛”,分组用四格漫画或AI绘画软件复现“缝衣针弯成鱼钩”“喝鱼汤让汤”等关键场景,同步完成“老班长精神词云图”(如: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在拓展延伸环节设计“时空对话信箱”,让学生撰写《致老班长的一封信》,结合航天精神、抗疫故事等新时代案例,用“虽然……但是……”转折句式阐述奉献精神的传承,最后通过“红色勋章评价卡”从细节描写、情感表达、价值观体现三个维度进行自评与互评,形成“读—说—写—评”闭环学习。

三、设计阶梯式学习活动,搭建学习支架

(一)聚焦“要素”精准定位

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教师应聚焦语文要素,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景阳冈》时,教师紧紧围绕“语言积累与运用”这一任务群设计阶梯式训练。首先开展“武松动作词大搜罗”活动,通过小组竞赛圈画“闪、揪、按”等精准动词,借助动态插图还原“劈梢棒”“按虎头”等经典场景,理解动作描写的表现力;继而组织“三碗不过冈”情境朗读,指导学生揣摩“筛酒”“绰梢棒”等古典白话的韵律美,背诵“大虫见掀他不着”等生动段落;随后创设“武松小剧场”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动词仿写“赤手空拳斗恶虎”的惊险片段,并扩写“酒旗招展”的市井环境描写,最后通过“武松朋友圈”创意写作任务,用白话文与文言交融的方式撰写打虎见闻,从而实现了“古典语言”向“现代表达”的创造性转化。

(二)锚定“价值”激发内驱

学习活动的设计还应锚定课文的价值点,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力。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围绕“谋略的智慧密码”设计探究活动,首先开展“锦囊解密”任务,分组梳理诸葛亮“观天象”“算人心”“借外力”的三重策略,用思维导图标注《三国志》与课文的差异,理解虚实结合的叙事艺术;接着组织“谋略工坊”角色扮演,学生化身东吴谋士,在模拟沙盘中推演“大雾锁江”“草人借箭”的可行性,通过辩论“曹操为何不射火箭”深化对人物心理的揣摩;最后拓展“古今智谋对对碰”对比现代商业谈判或体育赛事中的策略案例,以“诸葛亮的策略能否应用于班级辩论赛”为话题,撰写《我的智囊攻略》,将古典智慧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同步提升文本分析与策略运用能力。

四、设计多元化学习评价表,达成进阶目标

(一)以终为始促评价

在设计学习评价表时,教师应以终为始,明确评价的目的和标准。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反馈和改进的依据;评价的标准应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二年级《动物儿歌》为例,围绕“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目标,设计“昆虫观察员成长档案”评价表,目的是聚焦“积累象形字规律”和“感受儿歌韵律美”对应课标“主动积累常用字词”要求;标准设置分为基础型(正确认读“蜻、蜓”等形声字)、发展型(仿写“蝴蝶花间捉迷藏”句式)、拓展型(创编《校园生物儿歌》并配插图),每层级均标注“正确、规范、有创意”三级指标,通过“拼音转盘认读”“节奏拍手游戏”等情境化测评工具收集数据。

(二)多维共评提素养

学习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通过多维度的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设计“四维文化素养评价量表”通过“沉浸·思辨·创生”路径实施:语言积累维度设置“文物解说词撰写”任务,引导学生摘录“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建筑词汇,运用“不仅……还……”句式重构圆明园鼎盛时期的描写;思维发展维度开展“历史法庭辩论”学生分组扮演英法联军、晚清大臣等角色,结合《火烧圆明园》史料辨析侵略本质;审美情趣维度组织“数字圆明园”VR体验,对比复原图与废墟照片,撰写《给残柱的一封信》抒发美学感悟;文化认同维度策划“文物回家计划”结合叙利亚文物修复案例,设计《我的守护方案》并开展班级义卖。

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单篇课文教学,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单元结构或者编排特点,确定精准化的学习主题,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阶梯式的学习活动和制定多元化的学习评价表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核心素养。

论文投稿邮箱:xiandaijinbao@qq.com

2025-09-19 宁波高新区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韩延冰 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 陆青春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236685.html 1 3 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单篇课文教学策略探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