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落幕的第15届智博会上,宁波AI教育展让人眼前一亮。众多人工智能体与应用的亮相,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课堂教育与校园管理中的无限可能。那么,身处教学一线的老师们,面对应用越来越广的人工智能,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张志龙
A
改作业、做课件
AI是个好帮手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们老师不可或缺的小助手。”奉化区实验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李凌分享了她使用人工智能的经验,例如,在学习李白的诗时,她会让学生通过与“李白”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来加深理解。“这种方式让古诗词学习更加有趣,也能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李老师说。
同样作为语文老师,奉化区武岭小学的董驻对使用人工智能批改学生作文深有感触。“我们班有30多个学生,我把他们的作文拍下来上传,再输入批改条件,很快就能得到结果。”董老师说,以前人工批改作文时间长、压力大,不能对每篇习作做到精细化评价,但人工智能在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上,都表现得相当全面,可以把作文批改得更详细,“这相当于我的脑神经多了N条。”董老师感慨道。
B
AI会出错、有不足
使用中需要补充和把关
象山县荔港学校初中部科学老师潘超群,最近使用AI生成了一份针对初一《科学》第一章难点内容的专题练习卷。“它能够根据我的需求快速生成题目,帮我节省了不少时间。”不过,潘超群也发现,AI生成的练习卷虽然题目质量不错,但缺乏配图,需要教师进行补充。此外,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有些AI生成的题目缺乏科学性,甚至存在错误。
对此,李凌老师也表达了类似观点:“AI会猜测用户想要什么,给出的内容不一定准确,有时甚至胡说八道、瞎编乱造。尤其是在教学设计方面,AI生成的课件比较死板,仍需教师融入自己的思路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C
学生用AI做作业
需要教师看破和引导
随着AI工具的普及,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滥用AI。
潘超群老师发现,现在批改作业时,时不时会看到学生使用AI的痕迹。她举了一个刚刚遇到的例子:一道关于“测量曲线长度”的科学题,要求学生写出测量的方法,标准答案是“使用无弹性细线与曲线完全重合”,一名学生一字不差地写出了这个极为专业的表述,明显超出了他们的实际表达能力。“我一问,果然是他在家用手机查出来的答案。”潘老师说,“用手机查答案太方便了,只需拍照上传,AI就会给出结果。”
后来,针对这个情况,潘超群和家长做了沟通,并提醒家长做好孩子使用手机的监管。“我其实不反对学生利用新技术辅助学习,只是担心孩子光记着抄AI给出的答案,自己不动脑筋,这会形成思维惰性。这样的问题,需要加强家校协同才能解决。”潘老师说。
对于这种现象,李凌解释说:“我们现在面对的这些孩子,网络上有一个词汇极为精准地勾勒出了他们独特的成长环境,那便是——AI原住民。”
既然无法避免使用,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AI,就成了摆在老师面前的一道题。
镇海中学语文老师李涛也发现过学生用AI写作文的情况,他说:“和学生相处久了,他们每个人的写作风格我还是知道的,写作过程中是否用了AI,一目了然。”不过,对于学生使用AI的情况,李涛持比较开放的态度:“其实,如何‘调教’AI,也是考验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只有不断提高逻辑能力、思辨能力,才能教会AI写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D
新技术层出不穷
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育人”
面对AI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们认为,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至关重要。
“我从教已经35年了,但对于AI,我在学校里算是用得比较熟练的。”今年年初,董驻还在学校举办的“日新科研坊”上,以自己的实践为例,和同事们分享了AI技术如何帮助教师快速完成美化照片、剪辑视频、批改作文、生成教学方案等的经验,强调AI的使用可以极大地节省大家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能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教师应该对这些新技术不抗拒,要去不断地了解和尝试。如果自己也不懂、不了解,怎么和孩子们交流呢?教师如果完全不知道学生们在说什么,那就更不要说去引导他们了。”李凌说,教育的核心始终是“育人”,“随着科技的发展,AI应用的面会越来越广,我坚持认为,老师需要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去关注孩子的需求、成长的变化。老师育人的功能,不会被AI所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