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教育的美好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生命的点亮——一位老师可以影响另一个生命的选择,甚至改变一群人的人生轨迹。在整个教师群体中,有那么一些“特别”的身影:他们扎根海岛、坚守乡村山区,或默默陪伴特殊孩子成长。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推出教师节系列报道,既聚焦师道传承,也将这份特别的爱,献给这些特别的老师们。
她是扎根海岛十载的音乐引路人,用旋律点亮孩童的艺术梦想;她是甘于奉献的军嫂,用肩膀扛起家庭与事业的双重责任;她是乡土文化的传承者,用方言童谣传承海岛非遗……她,就是宁波大榭开发区第一小学音乐教师田沁。
新学期的大榭一小音乐教室里,清脆的童声飘出窗外,田沁正带着孩子们逐句学唱新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这温暖的画面正是她十年海岛教育生涯的生动缩影。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李臻
这座亲切又温暖的海岛,让她很快有了归属感
2014年,田沁做出了一个让身边人意外的决定:辞掉四川老家有编制的教职,告别熟悉的生活,随军来到宁波大榭岛。
这位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系的姑娘,对这座海岛的第一印象是“偏远”——从宁波市区坐公交车到大榭要两个多小时,那时地铁还未通到北仑,一路颠簸让她心里犯起嘀咕。
但当她走进大榭一小的校门,孩子们好奇又热情的眼神、同事们真诚的笑容,瞬间驱散了她心中的不安。
“这里很像老家的小镇,亲切又温暖,我很快就有了归属感。”田沁笑着说,这份归属感,成了她坚守十年的最初动力。
在田沁心中,音乐课从来不是“副科”,而是孩子们感知美、表达爱的重要课堂。
“音乐能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这种影响会伴随终身。”她始终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不仅教孩子们识谱、唱歌、演奏乐器,更注重挖掘音乐背后的情感与文化。
考虑到海岛学校的特点,她特意将海洋元素融入教学,《小螺号》《赶海的小姑娘》等歌曲成了课堂上的“常客”。孩子们跟着她模仿海浪的声音、学唱渔家的歌谣。
原本抽象的音乐,渐渐与孩子们熟悉的海岛生活紧密相连。课堂上的笑声,越来越多。
去年6月,田沁受邀为大榭当地的制盐文化童谣《大榭煮盐谣》谱曲。
作为一名“新宁波人”,宁波方言是她首先要攻克的难关。为了准确把握方言的韵律,她特意请会说宁波话的同事把歌词逐句录下来,下班后反复听、反复琢磨。
“制盐是大榭的特色文化,童谣得有地方味儿才行。”田沁说,她还特意在曲子里融入了宁波传统乐曲马灯调,用笛子作前奏,让旋律既保留乡土气息,又活泼欢快、朗朗上口。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首凝聚着她心血的作品,最终荣获浙江省少儿方言童谣诵读活动“十佳金韵童谣”。
她从“外乡人”,变成了孩子们口中亲切的“田老师”
谈及十年海岛生活,田沁说得最多的是“幸福”,但这份幸福背后,藏着军嫂独有的艰辛。
女儿小时候身体弱,有一次发高烧哭闹着要爸爸,田沁一边抱着孩子喂药,一边强忍着眼泪安慰。
“那时想如果她爸爸在就好了,但我知道他肩上有更重要的责任。”作为军嫂,她已习惯了独自送孩子上学、陪孩子看病、照顾家里的琐事,从不向丈夫抱怨。“作为军嫂,我特别骄傲,也一定会支持他的工作。”她的话语朴素,却透着一份坚定与担当。
对田沁而言,教师这份职业的幸福感,更多来自学生的认可。
“上课时看到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跟着我转,积极回应我的问题,就觉得特别满足。”她说,每次带学生参加合唱或器乐比赛,看着孩子们从紧张排练到在舞台上完美呈现,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
有一次,学校合唱团参加市里比赛,她带着孩子们反复练习、精心排练,最终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二等奖。“当听到结果的那一刻,孩子们抱着我又哭又笑,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田沁的脸上满是欣慰。
十年时光,田沁从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变成了孩子们口中亲切的“田老师”,变成了融入当地文化的“新宁波人”。她用音乐为海岛孩子搭建起通往美的桥梁,用坚守诠释着教师与军嫂的双重担当。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田沁依旧满怀热情:“只要孩子们喜欢音乐,我就会一直教下去,把更多好听的歌、更多美的感受带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