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的爱国故事 在开学第一课上“活”起来

竺士性讲述祖父母创建教养院经过。

8月31日,奉化区莼湖街道尔仪小学新生收到了一件特殊的礼物:国际灾童教养院徽章,并且参观了位于学校内的国际灾童教养院史料陈列馆。

这所教养院,是80多年前由奉化籍爱国实业家竺梅先和夫人徐锦华,在奉化莼湖泰清寺创办的一所特殊学校。教养院收容了505个淞沪会战后上海街头无家可归的孩子,后来又招收当地烈士的孩子、贫困农家子弟,成为孩子们在战火中最温暖的“诺亚方舟”。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张志龙

通讯员 乌雯雯

当天,学校以《强国复兴有我 梅华精神启航》为题作为开学第一课,邀请竺梅先的孙子竺士性和宁波教育博物馆馆长黄兴力,用一枚承载大爱的院徽为钥匙,打开尘封的历史之门。

“你知道吗?宁波奉化泰清寺水库湖底,沉睡着600多个孩子的重生记忆。”宁波教育博物馆馆长黄兴力从几年前泰清寺附近发现的一枚教养院徽章讲起,告诉孩子们,当时上海街头每天都有上百个孩子失去生命。1953年,泰清水库建成,教养院旧址沉入湖底。1990年,院童们在水库边建了座“梅华亭”——取竺梅先的“梅”、徐锦华的“华”,把感恩永远留在了这里。

尔仪小学师生们编排的舞台剧《泰清钟声》,情景再现了竺梅先与徐锦华创办教养院的艰辛:卖光家产维持运营、竺梅先为孩子们筹粮累倒病逝、徐锦华坚决不让孩子沦为日伪的工具……一幕幕真实历史的还原,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80年前,孩子们收到的礼物是活下去;80年后,我们能回赠的是永世不忘。”黄兴力总结说。

“爱我中华,一直是祖父教育孩子们的核心思想。”多年来,竺士性致力于收集教养院的相关资料工作。老人回忆,竺梅先创办教养院的宗旨,不仅是想让灾童们有饭吃,还要让他们有书读,这样才能报效国家。教养院孩子如饥似渴地学习,仅用6年时间就完成了小学到初中的全部课程。

“我的家园毁于日寇的炮火下,老祖母中弹丧命。我随着父母向躺在血泊中的祖母告别,逃命到上海的租界,露宿街头。那年我才十五岁。”“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掳掠,焚烧民房,战火纷飞。父母带着我们姐弟俩随着逃难的人群奔跑。在过桥时,父亲被日军拉夫,母亲强忍悲痛领着我们逃进租界曹家渡。”……彭长根、池桂根、龚苔英、童文正、焦润坤等灾童的遭遇,一段段动情地讲述,让这些80多年前的故事,在此刻又出现在新生们的眼前。

“87年前,我的祖父在这片土地上养育了孩子们,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87年后的今天,我要传承祖父传给我的接力棒,继续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演讲结束后,竺士性这样告诉记者。

据了解,尔仪小学内的国际灾童教养院史料陈列馆,作为奉化区爱国主义教育与红领巾教育基地,承载着珍贵历史记忆。该校依托这一资源,编写红色清廉读本《微光》,开发校本课程,通过主题启动、参观体验等系列教学活动,将红色教育融入日常。每年借“开学第一课”“清明祭英烈”等契机,组织师生参观陈列馆,培养小解说员,编排《泰清钟声》舞台剧,以多元形式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在现场,学校特别安排了一个名为“泰清钟”的小铜钟。这是当年孩子们屡屡提起的深刻记忆之一。在清脆的钟声引导下,尔仪小学“梅华精神宣讲团”成立,书法特长生书写“互助、爱国、勤学”,全体新生齐诵《梅华三字经》。学生们表示将铭记历史,传承先辈精神。

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周春萍表示:“今年,恰逢我们学校国际灾童教养院史料陈列馆成立10周年。我们把家门口的爱国故事搬上‘开学第一课’,就是要让‘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课’真正活起来,让立身报国的爱国情怀不断传承下去。”

2025-09-02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233495.html 1 3 80多年前的爱国故事 在开学第一课上“活”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