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大学校园里空旷而宁静。唯有一个地方,与平时相差无几,那就是大学里的图书馆。8月26日,记者走访发现,宁波大学图书馆内学习氛围浓郁:走廊里背书声低沉密集,自习区坐得满满当当,站着的学生也在大厅区域专注阅读。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现场:
走廊里默默背书
自习室一座难求
“像我这样的学生很多,感觉大家都在学习,为了各自的梦想而奋斗。”马上就要读大四的李同学在图书馆一楼大厅专心背诵专业课知识。她是商科专业的学生,今年年初,她决定跨考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究生。“我从小就对新闻传播感兴趣,上大学时阴错阳差选了商科,但是学习新闻传播的念头一直没断过。”李同学告诉记者。
这个暑假,李同学回台州老家仅住了一周,就匆匆返回学校,天天泡在图书馆。“我们寝室三个人都要考研,现在全泡在图书馆里,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李同学说,她每天从早上9点学到晚上9点,周末稍作休整。她的目标很明确,“想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
同样选择留校“冲刺”的还有大三的严同学,他正在备考金融专业研究生。“在图书馆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氛围也更加浓厚。考试临近,心里有点着急。暑假回家待了没几天,就回学校复习来了。”
除了“考研大军”,还有“考编考公大军”。记者看到,图书馆的自修区域一座难求,很多学生在埋头学习。
据图书馆工作人员朱巧林介绍,不仅学生群体如此勤奋,很多教师在暑假里也成了图书馆的常客,他们看书、查资料,或为科研,或为备课等。馆内虽静,却涌动着一股追逐梦想、努力打拼的劲头。
数据:
入馆“打卡”近17万人次
平均日借阅量120册
据宁大图书馆方面统计,自7月7日暑假开始至8月25日,入馆人次已接近17万,较去年同期略有增长。平均日借阅量与去年持平,约120册。至于借阅内容,则折射出师生暑期阅读的多样性,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以35次借阅量位居榜首,《武动乾坤》《三体》《数学建模》等图书也进入借阅排行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借阅量最高的并非学生,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楼乔明老师。暑假期间,他借了52本书,绝大多数是专业书籍。“下学期我要上通识课,需要多看一些酒文化、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资料,我一般一边看书一边做课件。”楼老师说,“我是食品专业的老师,而食品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完之后我顺便还会酿酒、做饮料,自己动手做一做。”
由于是宁波本地人,楼老师几乎每个假期都会去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假期有了自己的时间,是扩大知识面的最佳时机。”他说。
这个暑假,宁大图书馆借阅量排名第二的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一学生陈超,他借了46本书。暑期留校做实验的他偏好“跨界阅读”,“暑假里借的大部分是历史、心理学方面的书,我很喜欢看这些课外书。”陈超说,除此之外,他还喜欢看《仙道刺客》等仙侠类网络小说,“科研之余,我喜欢看小说放松心情。”
据介绍,暑假期间,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和平时一样,为早上7:30至晚上10:00。今年,宁大图书馆还推出了多项“升级”服务,比如新增插座,方便学生们为手机、电脑等日常学习工具充电;更换灯管以提高亮度,并引入静音舱等设备。
“这些升级服务很多是学生们提出的建议,我们尽力实现,改善大家的学习环境。”宁波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孙欢欢表示,图书馆是承载大学育人使命与学术精神的重要场所,暑期近17万人次“打卡”,充分体现了宁大人求真求知、深耕钻研的优良学风。“图书馆将持续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以‘师生需求’为核心,在空间、资源、学术支持、智慧化服务上下功夫,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新闻多一点:
让图书馆
更好服务未来学习
2021年11月,教育部提出建设“未来学习中心”任务,鼓励一批高校依托图书馆试点建设一批“未来学习中心”。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建设方向。
高校图书馆应成为高校研讨的“阵地”、学术的“心脏”。“学生校内交流空间很多,可以是教室、宿舍甚至食堂,但图书馆更能促成学术性的深度思考与研讨。”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毛振华认为,“未来学习中心”将逐渐摆脱孤立的学习空间设施,更加注重用户、设备、环境的互联和共享。
毛振华说,高校图书馆的功能除了要为师生提供借书服务,更要为大家“谈书”“论书”提供一流的环境。“未来高校在图书馆建设上应当努力打造更优质的学术研讨集中式阵地,让图书馆不仅成为高校藏书的宝库,更成为高校学术的‘心脏’。”
高校图书馆也应成为数据利用更科学的“开放空间”。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蒋耘中认为,当前全国高校图书馆都很重视图书数据库资源的购买和引进,一个学校有几十乃至几百个数据库资源供师生查询使用早已成为常态,未来优质的高校图书馆不仅比的是谁家的数据库多,更比的是谁能够把数据真正用好、管好。
高校图书馆还应积极转换角色,助力大学高质量发展。重庆市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杨新涯等专家认为,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从知识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学习和研究合作伙伴,把智慧图书馆空间融入到学校整体发展中,成为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助力大学高质量发展。
据《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