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4年后,20多名同学相约来见曾经的班主任。这个暑假,鄞州职教中心的薛卯颖老师,因为被教过的学生惦记着,从而觉得自己很幸福。
“他们都是18数控5班的学生,2021年高中毕业,如今有的本科毕业考上了研究生,有的专升本成功,有的已经工作。虽然4年过去了,但再次聚在一起,还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薛卯颖说。
而在这些学生心中,薛老师既是自己语文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也是温暖贴心的“大朋友”。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王亚达
A
用理科思维教语文
在这些学生中,有两名学生的故事很有意思。他们就是双双考上了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的付智健和张浩。作为曾经的初中同班同学、高中同班同学,他们在职教高考中又一起考进了中国计量大学,如今还都成了浙师大的研究生。说起薛老师,两人都很有感情。他们的语文成绩,也因为薛老师,提升了几十分。
无论是付智健、张浩他们所在的数控班,还是即将升入高三的增材制造班,薛老师带的班级,一直以来都是男生占绝大多数。“进入中职的学生,大多会有偏科现象,而我们机电专业的班级里,男生多数被语文成绩拖了后腿。”这就是语文老师、班主任薛卯颖,面临的班级学情。
于是,薛卯颖不断琢磨,怎么样把语文教得更活一些,让这些一度认为自己“学不好”语文的学生,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兴趣和方法。
多年下来,她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积累了“用理科思维教语文”的经验。就是把知识点拆分,通过思维导图、公式等方式来呈现,分解题目背后的底层逻辑,让更擅长逻辑思维的男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尤其是到了高三,薛老师不会让学生陷入盲目无效的“题海战”中,而是帮他们找方法、攒底气。她带领团队梳理近五年高考真题,将考点细致拆分为“文言文翻译得分点”“论述类文本论证思路”等20多个可操作的“小目标”。让学生们通过练习一类题,掌握一个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高一高二注重素养,到了高三就得讲方法。”薛老师说。在她的悉心教导下,不少曾经被语文拖了后腿的学生,在高考中考出了120分左右的成绩,从而实现了大学本科梦想。
而她自己也凭借对教学的这股“钻劲儿”,收获了不少荣誉。她是浙江省教坛新秀,还在2019年度“全国创新杯”说课比赛中,因为对经典古诗《琵琶行》创新改编,以“排小剧、拍短片”的新颖形式呈现,一举拿下比赛一等奖。
此外,薛老师还积极探索中职语文与专业的融合之路。她与专业课老师携手合作,开展跨学科教学,并获得浙江省信息化大赛三等奖。
B
师生间美丽的约定
作为班主任,薛老师在学生心中,超越了普通教师的角色,成为能倾诉心声的“大朋友”。她的办公桌抽屉里,永远存放着一沓“小纸条”。学生们不好意思当面说的困惑,如“跟同学闹别扭了”“觉得自己没前途”等,都写在这些纸条上。薛老师总是耐心地找这些孩子谈心,帮助他们打开心扉,解决困惑。
付智健曾认为自己“学技术的,语文好不好无所谓”,语文成绩一度不及格。薛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常常抽空给他“开小灶”。如今,考上研究生的付智健幽默地说:“薛老师的鸡汤都很管用的,因为知道是薛老师真心为我熬的。”
张浩与薛老师之间还有一个美丽的约定。2021年,张浩在毕业典礼上作为优秀毕业生上台发言,他开玩笑地说:“老师,您让我金榜题名了,希望我也有机会让您‘金榜题名’。”2024年,张浩回母校看望薛老师,薛老师也半开玩笑地对他说:“如果考上研究生了,作为班主任的我说不定能上喜报呢,你的承诺还算数吗?”2025年,张浩带着研究生的入学通知书,和薛老师一起登上了报纸,实现了这个温暖的约定。
薛老师带班,从不把目光仅仅聚焦在分数上,而是巧妙运用语文的“软办法”,凝聚人心,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移,还可以说说薛老师带的2014届轨道班学生的故事。
当年,薛老师要求学生写周记,这一做法起初让学生们有些不理解,但如今他们才体会到其中的益处。毕业后,这些学生在轨道交通行业发挥了文字功底的优势。有人成为地铁广播的文案能手,他们撰写的播报词温暖人心,让乘客们纷纷发朋友圈点赞;史捷更是凭借在语文课上培养的表达能力和专业本领,成为“三新课堂”的特邀老师。站在讲台上,他总会满怀感激地提及薛老师:“薛老师让我明白,干啥都得会说话、写字。”目前的史捷,已经成长为宁波轨道运营分公司的一名区域站长。
带了一届届学生,薛老师还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传统,那就是邀请上一届优秀的学长,来给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付智健和张浩就曾说,这样的传承让他们在高考和考研的道路上均有收获,他们不仅收获了精神力量,还有实实在在的来自师兄的指点。
薛卯颖就是这样,用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和与学生如朋友般的相处,将学生送往更高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