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组实验结果是不是说明这一批菌株对常见药物是敏感的?”8月13日下午,在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卫院”)的市级重点实验室里,准研二学生李玉正盯着培养皿向导师江玲丽请教。
暑假两个多月,李玉正只休息了一周,其他时间都在实验室里鏖战。不过,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师姐师妹们也坚守在同一个实验室。而这样的坚守,对于研究生来说,属于常态。
□现代金报 | 甬派记者 吴正彬
实习生 史无虑
A
实验不能闷头做
“要多与老师、同学交流”
“微生物实验就像一场不能轻易暂停的接力赛,一旦中断,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甚至需要从头再来。”李玉正一边进行着菌种复苏操作,一边向记者介绍自己的研究。他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微生物源性食品安全,这已是他第二个在实验室度过的暑假。
今年上半年,李玉正曾因分离不到目标菌株陷入困境。“整整两个月,菌株的筛选一直出不了成果。”他坦言,那段时间自己既沮丧、又焦虑。后来,他找老师、师姐一起商量,自己也阅读了国内外大量文献,改变了实验方法,最后不仅成功筛选出目标菌株,筛选效率还比原来提高了十倍多。
“实验不能闷头做,要多与老师、同学交流,才能碰撞出火花。”李玉正说,如今的他走进实验室,心态更稳,心里也更有底了。
李玉正在实验方面的积累,也让师妹沈雨忱获益匪浅。准研一的沈雨忱是实验室的“新兵”,目前主要跟着师兄做实验,暑假的实验室给她带来了特别的感触:“原来,很多老师也是趁暑假来做实验的,他们也是在时间缝里抢着做研究。想到老师们对实验的坚持,在面对实验成果不理想、很气馁的时候,我会重新获得动力。”
即将步入研三的马许诺,是李玉正和沈雨忱的师姐,研究的是脊髓损伤治疗机制,“暑假实验室没那么多人,不用排队,效率更高。”她轻敲鼠标,认真查看一组组实验数据。崩溃的时候也有,“曾经有组实验一直失败,两个月里重复了几十次,最后终于成功。就像翻山越岭终于看到山顶,突然觉得所有坚持都值了。”
问及为何放弃假期,李玉正说“实验连续性不能断”,马许诺笑称“想早点出成果,明年顺利毕业”,沈雨忱则坦言“想提前适应节奏,不想掉队”。三人的答案看似不同,实则都指向同一个词:时不我待。
B
相比于“快”,“准”更重要
“熟练了才能又快又准”
当研究生们在五楼的实验室里忙碌,一楼的实验室里也有一群学生在苦练技术,她们是来自宁卫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为备战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医学技术赛道的比赛,今年暑假,这些学生选择了泡在实验室里“闭关修炼”。
一滴、两滴、三滴……当记者走进实验室时,准大三学生张晴瑜正练习移液管操作,她动作娴熟,一手举着移液管,一手握着试管,小心翼翼把移液管里的试剂挤到试管里。“相比于‘快’,‘准’更重要。”她告诉记者,刚开始她控制不好力度,老师说“手感是练出来的”,于是她反复练习,经过两个月上千次练习后,终于熟能生巧。
对张晴瑜而言,这份坚持关乎责任:“我们的数据要给临床医生参考,差一点都可能会影响诊断结果。”她举了个例子,感冒时检测的C反应蛋白指标,若结果不准可能误导用药,“熟练了才能又快又准,让患者少等一会儿,医生诊断更有把握。”这种对精准的追求,与楼上研究生们一脉相承。
李玉正的研究正朝着“让普通人用得上”努力。他希望将检测方法转化为快检试纸:“现在国标方法要七天,我们想做个像农药检测卡一样的东西,菜场、家庭都能用。”沈雨忱补充道:“我们对菌种耐药性的研究,还可以帮助医生分析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法。”
马许诺的基础研究虽不直接关联产品,却关乎未来的可能:“现在是在细胞层面找机制,说不定哪天就能为脊髓损伤患者找到新疗法。”
这些研究也藏着学生们对老百姓日常生活与生命健康的朴素关切。李玉正记得曾在新闻里看到食物中毒事件,“如果更高效、更便捷的检测方法能普及,或许能减少这样的事。”他这样期待。
C
她陪学生一起做实验
“学生们的成长,就是我们的成就感”
“想读博,继续钻研微生物。”说起未来,李玉正眼睛发亮,他计划把研究做得更深入,“希望更好地守护大家舌尖上的安全。”马许诺则想进医药公司:“把基础研究转化成产品,哪怕自己只是产业链上的一小环,也挺有意义。”沈雨忱则想得没那么远:“先把实验操作练扎实,多查文献,早日能独立做课题。”
他们的成长,离不开与导师的“双向奔赴”。作为联合培养基地的硕导,宁卫院副校长江玲丽教授不仅管学术,还要操心学生们的生活:“暑假里,学校食堂关了,但还有送餐服务,我就给学生们申请了,怕他们吃外卖不健康。”她还会挤出时间陪学生一起做实验,“今天上午的60株沙门氏菌的耐药实验,就是我们师生一起动手做的,效率高,也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看到学生的迷茫和焦虑,江玲丽也从不回避,而是一边帮他们理清思路,一边鼓励。这种善解人意,让学生们都愿意向她敞开心扉,也让实验室的氛围十分融洽。
“学生们的成长,就是我们的成就感。”在江玲丽眼中,这些00后有着超越年龄的担当:虽然平时不说,但其实他们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
学生是老师最好的名片,这是江玲丽的信条,所以她甘愿把自己的暑假时间奉献给学生,只为培养优秀人才。
“对于研究生来说,每一个暑假都弥足珍贵。利用好这段时间,将帮助他们加速学术产出,提升独立科研能力,增强抗压能力与韧性,并对未来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也希望在我们的实验室,他们能获得受用终身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干就干成,干则一流。”江玲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