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天,7个地市,30余个家庭,近3000公里……八月骄阳似火,宁波大学阳明学院的老师们冒着酷暑踏上了对2025级新生的家访之路。从8月12日开始,他们从东海之滨到浙西山麓,去认识录取名单背后的每一个学生及其背后的家庭。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通讯员 王朝东
与新生面对面交流,切实解决个性化难题
8月12日,在台州市三门县的一户农家小院里,来自宁大的辅导员老师郑铅槛正在和方诗甜同学促膝长谈。“我对专业选择比较迷茫。”方诗甜说出了自己的困惑。
宁波大学阳明创新班的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只需确定文、理方向,等开学后再选具体专业。开学在即,方诗甜有些迷茫。作为文科方向的学生,她目前比较了解法学专业,对于其他文科类专业都只是一知半解。
于是,郑铅槛结合方诗甜的兴趣、特长,向她及其父母耐心分析了各个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建议她多方面了解,从心出发进行选择。一旁的班级助理陈俊涛学长则分享了自己大一时的选课经验及大学规划,让这位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豁然开朗。
这样的场景,在这次家访中不断上演,班主任、辅导员老师以及班级助理在与新生及家长的交流中,重点聚焦以下内容:
深入了解新生的个性特长、学习兴趣、成长经历及家庭氛围,为后续个性化培养奠定基础,建立专属的成长档案;细致讲解新生报到流程与注意事项,了解新生来校方式及个性化需求(如特殊学习资源需求等),确保大学生活顺畅开启;详细介绍国家和学校层面的奖助学金等支持政策,解答家庭关切,消除后顾之忧;提供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及未来发展规划的前瞻性建议与资源导引,助力新生赢在起点;特别关注新生的适应需求与潜在挑战,由班主任、辅导员、班级助理等共同参与,量身定制“一生一策”成长支持方案,切实解决个性化难题,传递学院大家庭的温暖。
在金华市婺城区,临床医学专业的章维想同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期待;在宁波市慈溪市,阳明创新班的胡哲玮同学和家长一起认真记录着报到注意事项。每到一处,老师们都会详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方案。
“特种兵”式家访,读懂学生背后的故事
辅导员龚钱斌经历了一场“特种兵”式家访:三天内辗转金华城区、义乌、浦江、武义、兰溪,走访了8个家庭。行程虽然很紧,但是效率高、收获多。
“有个新生,家中遭遇变故,但依然自强不息,以优异成绩考入阳明创新班。”龚钱斌感慨道,“学生的坚强深深打动了我们。家访的意义正在于此——从家庭的视角更全面地认识学生,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和性格特质,从而提供更精准的帮助与培养。”
“还有个学生说,他姐姐就是宁波大学毕业的,后来保研去了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他的高中学校教书,所以他对宁波大学并不陌生。他希望能和姐姐一样保研,找到理想的工作。”龚钱斌说,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成长故事,当录取名单上的一个个名字变得鲜活、立体,教师也能对即将来校的新生有一个大概的画像,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做规划。
“通过和老师们面对面的交流,我发现宁大阳明班很占优势,专业体验、选课的优先、个性化培养方案和一对一导师制等,我觉得自己会找到真正热爱的专业方向。还有一个感受是,大学的学习模式和高中不一样,大学里需要主动,主动学习,主动去提问,主动利用资源,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寻找自我。其中可能会伴随自制力不强、执行力不高等问题,进入阳明班不意味着一劳永逸,淘汰制也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我们继续高标准要求自己。”新生许宇文在这次家访中解开了很多心中的疑惑。
线下走访+云端连线,
五条家访线路覆盖全省
据介绍,这次家访以浙江省内生源地域分布为主,兼顾学生个人意愿与交通便利,精心设计了“甬绍温情线”“瓯越山海线”“杭城启航线”“婺州星火线”“衢通未来线”共五条家访线路。每条路线都承载着不同的期待,但相同的是老师们真诚的关怀和专业的指导。
考虑到部分学生家庭住址较远,学院创新采用了“线下走访+云端连线”的混合模式。“没想到老师会这么用心,即使不能上门,也通过视频把每个细节都讲得清清楚楚。孩子还没入学,就已经感受到了大学的温暖,这样的教育让人放心。”一位家长在结束线上家访后感动地说。这种灵活的形式,确保了每一位新生都能感受到学院的关怀。
返程途中,阳明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立衡和辅导员们抓紧整理家访笔记。“宁波孩子的务实、绍兴学子的勤勉,这些特质都是我们因材施教的重要参考。”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家庭的期待,这有助于辅导员老师们为新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这次家访让我们对新生的了解更加立体。家访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后续我们将持续关注每位同学的适应情况,确保他们顺利开启大学生活。”王立衡说。
据悉,学院还将组织“家访回头看”活动,通过定期回访、线上交流等方式,持续跟踪新生的适应情况。同时,将家访中收集到的意见、建议纳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