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宁波滨海新城实验学校504中队走进北仑区白峰街道小门村红色记忆馆,追寻徐建农、徐长海等革命先烈足迹。斑驳的文物、动人的故事,将烽火岁月的艰辛与信仰的力量深烙心间。这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激励新时代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肩负使命前行。指导老师 丁九阳
致英雄的一封信
周子扬(证号2521613)
尊敬的徐建农、徐长海叔叔:
你们好!
我是一名新时代少年,第一次走进你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听到你们英勇的事迹,我心中热血沸腾。院中砖墙上“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那几个大字深深触动我。
面对死亡,你们没有恐惧,坚守信仰,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在和平年代,我会用知识武装自己,勇敢面对困难,坚定理想信念,用我的方式报效祖国!
周子扬
2025年7月20日
文创点亮记忆
沈万沐(证号2515108)
小门村红色记忆馆有两件物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用来隐藏重要物资的“保险箱”和一只满是岁月痕迹的破旧搪瓷杯。我建议以这两件物品为原型,设计两款文创产品。
一件是“红色精神储蓄罐”。在它的侧面有一个投币口;在顶上则有一个机关,只要按下机关,顶上的盖子就会滑开,和记忆馆里烈士用过的“保险箱”相似;它的正面刻有“红色保险箱”的字样,和一颗金灿灿的五角星。这件文创产品适合放在书桌上,每次投入硬币,清脆的“叮当”声仿佛在说:每一分积累都是力量。
另一件是“饮水思源马克杯”。杯身上巧妙地做出斑驳的使用痕迹;只保留一截断掉的杯柄——就像记忆馆里那只烈士用过的残破的搪瓷杯;杯身上镌刻“饮水思源”四个字,杯底则印有“小门村”的落款。当人们端起马克杯喝上一口香甜的果汁时,就会想起今天幸福的生活都是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要倍加珍惜。
保险箱成长记
王瑾瑜(证号2521607)
大家好!我是一个保险箱,来自小门村徐氏家族。
我的故事要从抗战烽火年代说起。当时徐家子弟投身革命,手里攥着关乎生死的秘密文件。为了躲避敌人搜查,他们灵机一动,把文件藏进了屋内地板下的洞穴——那就是最初的我,为北仑的抗战胜利尽了一份力。
改革开放后,村民们点燃了造保险箱的灵感火花!他们说我是“致富的思想来源”。如今,我的“子孙”可风光啦:有的像书本藏在书柜,有的像普通柜子融入家居,五颜六色,功能多样。我的“肚子”里,不再只有泛黄的文件,还装着博物馆的文物、银行的资产,或者一个家庭珍贵的相册和老照片。
从守护革命秘密,到珍藏万家幸福,我见证了小门村的昨天与今天。
致敬英雄
王梓曦(证号2521600)
在北仑白峰小门村徐氏故居,石碑上刻着“一门双烈士”——这是抗日英雄徐建农和徐长海的家。
哥哥徐建农生于1911年,因当时农民不易,父亲为他取名“建农”。他喜爱读书,生活平静。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与弟弟徐长海挺身而出,投身革命,成为白峰地区最早的红色先行者之一。从丽水受训后回乡,他组织有志青年加入武装部队,壮大组织。
1942年3月,因为遭遇敌人埋伏,徐建农不幸被捕,英勇就义,年仅31岁。正是他们的带领,徐氏家族涌现出众多优秀党员。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精神永存!向英雄致敬!
特别的“红色保险箱”
周羿彤(证号2521596)
参观红色记忆馆,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馆里有个特别的“红色保险箱”。我好奇地踮脚张望,原以为是一条秘密隧道,没想到只是地板下一个不起眼的“洞”!当年日寇来袭,徐氏兄弟就是在这里,把机密文件和贵重物资匆匆藏入洞中,盖上木板,再摆好家具,巧妙躲过搜查。
这个不起眼的“洞”,是烽火岁月里最坚固的“保险箱”!巧合的是,徐氏后人后来创立了保险箱厂,让“小门制造”走向世界,村子成了“保险箱之乡”。
搪瓷杯上的誓言
邓雅馨(证号2521604)
红色记忆馆的玻璃展柜里,有一个锈迹斑斑的搪瓷杯让我难忘。杯沿上蓝色小花已经有些破损,有了小小的缺口,但中间八个大红字依然清晰可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据说这是英雄徐明德爷爷用过的杯子。在艰苦的战场上,这个搪瓷杯一直陪伴着他。休息时,热茶或许给他带来过一丝温暖,而那句誓言一定给了他无尽的力量。看着它,我就想起那可敬的英雄。
致英雄
陈相宾(证号2521609)
静卧展柜的刀鞘,
曾映照你们冲锋的号角。
泛黄的油灯,
曾照亮黎明前的黑暗。
今日的小门村——
路宽阔,新楼高,
幸福的车轮,载着美好奔跑。
敬爱的徐家英豪,
请收下这迟来的问好。
你们用生命点亮的黎明,
我们正珍惜每分每秒。
红领巾的誓言在胸口滚烫:
守护这山河,接力这星光,
少年脚步,正丈量你们托起的大道。
佩刀的自述
史浩泽(证号2521609)
大家好,我是徐建农的佩刀,不要看我现在已经锈迹斑斑,当年我和我的主人在战场上为国拼杀,也曾威风凛凛。
我陪着主人从小门村这个古老的徐氏大院跨出去,见证他在1938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见证他成为武装部队中队长指挥民众投身抗战,一路陪着他、护着他是我的荣幸。但是我忘不了1942年那个灰色的日子,因为敌人突袭,我的主人不幸被捕,最终遇难,从此我们天各一方,被迫分离。
沉寂多年后,主人的孙子又一次将我送回他的故里。现在的我静卧在展柜里继续守护那红色的记忆,希望被更多的人了解、传承!
锈刃上的信念
彭美珵(证号2521605)
我是一把佩刀,静静躺在红色记忆馆的玻璃柜里。刀鞘已斑驳,但生满铁锈的刀刃上依然泛着冷冽微光。
八十多年前,英雄徐建农带着我奔赴抗日前线。挥刀向前时,我就是他的守护者。无数次冲锋陷阵,我陪着他一起保卫家园,守护山河。直到1942年的一次战斗中,我们不幸中了敌人埋伏。突围时,子弹穿过徐建农胸膛,他攥着刀柄倒在血泊中……
辗转八十年,我又回到了他的故乡。灯光下,我想告诉大家:有些重量刻在刀刃上,有些信念,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煤油灯的革命之光
吴洛希(证号2521595)
红色记忆馆中有一盏煤油灯,外形像美丽的花瓶,上有简单花纹,灯头如小蘑菇立在灯罩上,仿佛还能看见它微弱的光。
这一盏昏黄的灯光曾照亮一段英勇悲壮的故事,光影中似有徐氏兄弟的幻影。那个艰苦危险的年代,煤油灯常伴兄弟夜读。他们商讨传播革命思想,为中华贡献力量。灯光虽暗,却在他们心中燃起烈焰。这盏灯在革命路上陪伴他们,深夜里书写信件、记录革命的努力与决心。
徐氏兄弟牺牲了,但他们的伟大精神永留,留在煤油灯的光晕中。
信仰的力量
李宛潼(证号2581260)
跨进徐家大院
讲解员阿姨的声音
带我们推开一扇扇记忆的门
我看见
玻璃柜里,时光在文物中停驻
而墙上照片
每一个英雄都目光坚韧
是什么给了他们力量?
我看到墙上写着“心中有信仰”
这就是答案
红色文物说
张子墨(证号2521603)
玻璃柜里的那一把旧佩刀
早已不再闪闪发亮
但徐建农叔叔曾贴身佩戴过它
在冲锋陷阵的路上
它一定记得勇敢者的心跳
玻璃柜陈列的那个军用铝壶
早已破旧得坑坑洼洼
但徐长海叔叔曾背着它走过黑夜
它一定记得无畏者如何把苦难一饮而尽
玻璃柜里还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
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
“为了自由和理想,我愿奔赴战场”
每一个字像火苗,在我心里燃烧
我给记忆馆献一策
许文涛(证号2510188)
红色记忆馆里,介绍了徐建农、徐长海等许多革命英雄和现代楷模,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说明,就像一本内容丰富的“历史课本”。但参观后,我感觉记不清具体的事件和时间,所以我建议记忆馆可以设置磁吸式时间轴拼图墙,让我们在动手实践中增强记忆,了解历史进程,最后我们还可以拍照存档,成为研学报告素材。你觉得这个建议好吗?
一把英雄的刀
郑宇沣(证号2521602)
在记忆馆的一楼展柜里,陈列着一把英雄佩刀,它长约70厘米,宽约6厘米,刀形似伞,木制刀柄,外侧裹一层蛇皮和一圈木头。
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这就是英雄徐建农烈士身前用过的刀。我静静凝视着它,外面的蛇皮花纹已有了裂痕,刀刃也已锈迹斑斑,但我依然能想象,当年它必定精美锋利,年轻的英雄徐建农佩戴着它,从小门村出发,奔赴抗战前线,用它防身杀敌,书写着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访红色记忆馆有感
陈欣妍(证号2581261)
蝉鸣阵阵,丁老师带我们去小门村参观红色记忆馆。
这是一座具有历史感的四合院,灰砖黑瓦、斑纹木条,写满了岁月沧桑。穿过一间间展厅,一件件文物藏品仿佛都静静地讲述着它和主人的故事。在一个小小的展厅里,我抬头看到了两位烈士铜像,他们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带我们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讲述当时他们是如何做出坚定的选择。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应缅怀先烈,奋发图强,担负起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