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究型大学 如何成为高等教育的“新引擎”?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在高等教育的版图上,新型研究型大学正以其独特的姿态崭露头角。近期,教育部批复设立10所新大学,其中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两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眼下“录取季”,这些新型学府吸引了很多考生和家长的目光。

那么,究竟什么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它们为何在当下备受瞩目?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吴正彬

破土:

新势力崛起的时代必然

近年来,国内诞生了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如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这些大学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生力量。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樊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阶段,面临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急需培养“从0到1”的拔尖创新人才。而传统高校由于规模庞大、师生比失衡,难以实现个性化培养。相比之下,新型研究型大学更灵活的办学模式,会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精准培养。

创新,是所有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关键词,它也被刻进各校的办学基因里。如南方科技大学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学科设置和办学模式,致力于在一系列新的学科方向上开展研究,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新知识、新技术的源泉。上海科技大学则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着重培养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

这些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各有侧重,但都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它们的创办者通常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创新精神,力求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办学之路。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所言,新型研究型大学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冲锋舟”。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指出,当下以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代表的第四代大学正陆续出现,这些大学的本质是打破传统边界,以颠覆性理念重构知识生产模式,以科技赋能重塑教育生态,以全球协作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它们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超级节点。

破局:

重构产教融合的

“新工科密码”

专家指出,传统工科教育存在“三重脱节”:知识体系脱节,比如机械工程课程仍以内燃机为核心,但产业已转向氢燃料电池;培养模式脱节,比如线性学科架构难以应对光刻机研发这样的复合问题;创新效能脱节,比如高校论文导向与产业需求错位,某顶尖大学5年积累数千篇自动驾驶论文,关键技术专利却在企业手中。

“产业需求驱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这样的模式,或将成为传统工科教育的破局之道。相应的“新工科”实践已在各地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落地:

南方科技大学薛其坤团队联动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超导领域研发一系列创新技术,让“产业出题、科研答题、产教共荣”的模式开花结果;

深圳理工大学则将每个学院与科研平台、产业平台、投资基金等资源紧密连接,推动教学与科研、产业深度融合。学校还与1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让这些实验室成为学生实践基地,另有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流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双聘的数百位科研人员担任学生导师,实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

在“新工科”的实践中,交叉学科的建设备受重视。樊建平介绍,近年来,全球重大科学突破和诺奖成果很多都出自交叉领域,“卡脖子”问题也多在交叉领域。为此,很多新型研究型大学都在交叉领域进行了重点布局。“比如我们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等七大学院均围绕交叉学科设置,交叉学科建专业已成为我们学校的一大办学特色。”

破壁:

“小而精”模式下的

创新突围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招生规模“小而精”是其一大特点,如:深圳理工大学2025年本科招生360人,福建福耀科技大学2025年本科招生50人……

徐飞表示,传统高校的大规模招生源于工业时代“批量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第四代大学的使命是培养“创新领军者”,两者的人才定位存在重大差异,“小而精”的本质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对“精英教育”与“创新生态”双重定位的必然选择。不过,徐飞也表示,“小规模”是阶段选择,随着办学资源积累与模式成熟,部分新型研究型大学可能逐步扩大规模,但“质量优先”的原则不会改变。

在评价体系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学力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过,如何才能建立起这样的评价体系,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学生评价维度,如何突破单一的GPA(平均学分绩点)评价体系,实现更科学的核心能力评价体系;教师评价维度,如何将企业技术攻关、产业标准制定等更好地纳入教师考核;科研评价维度,如何解决“唯论文”的顽疾,促进研究成果与产业深度联动……

此外,樊建平还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提升民众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认知。他认为,当前社会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认知仍存在偏差,一些家长仍执着于早在2019年就已统筹为“双一流”建设的“985”“211”标签,忽视了“双一流”政策导向和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潜力。这种传统认知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选择,也制约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快速实现,需要改变。

破茧:

驱动高教变革与产业未来

作为制造业大市、民营经济大市的宁波,面对产业大量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也亟需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于是,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来了。

提到这所高校,绕不开一个名字:虞仁荣。2020年,身为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虞仁荣决定在家乡宁波镇海创办一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这便是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好的大学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影响何其之大,尤其是一所出色的理工类大学。”虞仁荣曾说。

据了解,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无人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六大领域的学科布局,与宁波产业升级需求形成了精准对接。而在育人模式方面,该校与其他一些新型研究型大学相似,实行“书院制”,在四明书院,不仅有书院导师、产业导师,还有学长学姐作为朋辈导师。此外,该校积极构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学术训练与实践教育融汇、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些都将有力赋能宁波产业的发展。

专家表示,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新势力,在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国际化办学等方面的探索为传统大学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新型研究型大学应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扩大招生规模,提升社会影响力。同时,要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和评价体系,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的合作,形成多元参与、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正如樊建平所言,新型研究型大学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更有望成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重要力量。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些大学正在为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新的活力。

2025-07-15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224359.html 1 3 新型研究型大学 如何成为高等教育的“新引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