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到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优质均衡发展,都是近年来基础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在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进程中,宁波抓住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这一契机,重点推进四个“优质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底,宁波作为全国唯一设区市代表在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现场会上介绍经验。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
“十四五”期间,宁波实施了学前教育第四轮行动计划,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主动关停一批低、小、散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提升了22个百分点,优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提升了21个百分点。
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2024年宁波实现幼儿园托班开设全覆盖,全市幼儿园可提供托位3.55万个,其中普惠性托位数占幼儿园托位总数的83.3%。
同时,启动学前教育“行为课程”品牌创建行动。通过保教质量实验区成果展示、课程建设交流、发展课程联盟、对口帮扶等方式,扩大“行为课程”品牌影响力,打造宁波学前教育“行为课程”金名片。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区域差距持续缩小。通过开展学校内部空间挖潜、实施集团化办学等,“一校一案”科学调配学位供给,逐年减少预警学校数量,2024年预警学校数量较前一年同比减少56%。同时,稳慎推进中考中招改革,2025年优质示范高中定向分配招生比例达到70%。
城乡、校际差距持续缩小。城乡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覆盖所有公办学校,通过以城带乡、以优扶弱、资源共享、一体发展,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整体提升。
群体差异持续缩小。实施公办资源扩面行动,重点加大对随迁子女的保障力度,100%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入学,2024年公办学校保障比例达到95.45%,居全省第二,接纳人数31.5万,居全省第一。
强化普高教育优质特色
“十四五”期间,军地共建浙江省八一学校揭牌,镇海中学甬江校区、海曙中学、科技高中、上海音乐学院宁波实验学校、科创中学等相继启动招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优质普高教育资源。同时,通过顶尖学校示范一批、特色学校扩招一批、综合高中试点一批、民办学校提升一批,大幅增加全市普高学位,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对接受普高教育的需求。
出台实施了《宁波市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工作方案》,优化全市普高特色多样发展,形成“学科中心—学科特色(含体艺)—综合高中”普高分层分类特色办学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初见成效,通过“科技新苗计划”“英才计划”“科技素养大讲堂”等方式,初步建立起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
深化特殊教育优质融合
“十四五”期间,宁波制定并实施第三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互补、普职融通、医(康)教结合的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
全市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99%、95%和90%及以上,全面实现十五年免费特殊教育。
深化普特融合,校际资源教室、资源教师进一步整合与共享,至2024年底,全市建有资源教室388个,其中示范性资源教室149个,合格资源教室150个,资源教师(专职,兼职)约640人。
联合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进行“中高职一体化”合作办学,并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开展面向残疾学生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工作,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2023年起,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开设孤独症学部,开启孤独症办学从学前到职高全学段链的探索,2023、2024两年共计开办3个班(含1个学前班)、招生孤独症学生21人。2025年6月,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增挂宁波星融实验学校牌子,这是宁波市第一所孤独症儿童专门学校。这是宁波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国家对孤独症群体关爱政策在宁波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