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如何让孩子真正“开眼界”?

“见世面不一定需要长途旅行”

茶座现场。 记者 张培坚 摄

每逢假期,家长总希望孩子能走出家门,去接触大自然,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然而现实中,由于时间、精力有限,这一愿望常常难以实现。如何轻松帮助孩子在假期中打开视野?

6月27日晚,2025年第三期“甬上家长会·茶座”在甬派客户端和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上同时播出,多位教育工作者分享自己的实践故事,观看人次超过22万。还有家长在直播间晒出自己的育儿心得,“初中的哥哥带小学的妹妹一起下厨,随便他们那天做什么给我们吃,能把我们喂饱就行。”“把日常变课堂:逛超市时让孩子列购物清单、算预算;买菜时认蔬菜种类、讲生长故事;去公园捡落叶做标本,顺便观察蚂蚁搬家,回家画‘自然日记’。生活处处有学问。”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张志龙 通讯员 傅卫平

本期嘉宾

陆磊波:宁波市正始中学数学教师,宁波市教坛新秀,宁波市骨干班主任。

胡剑侠:宁波高新区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宁波市骨干班主任。

吴旭峰:宁波前湾新区科学初级中学科学教师,宁波市教坛新秀。

蓝海燕: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语文高级教师,浙江省十佳智慧班主任,宁波市十佳班主任。

岑央叮(兼主持人):庵东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生活的细节里,藏着很多学问

“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孩子对自然界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缺失。比如,不少孩子不认识水稻,更无法区分水稻和小麦。”宁波前湾新区科学初级中学科学教师吴旭峰发现,许多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认知停留在课本上。一次研学活动中,他带学生去杭州湾湿地观察生态,孩子们记录生物种类、绘制食物链等,那份专注和热情远超坐在课堂里学习。

“大自然是最生动的科学课堂,能激发孩子最原始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力。”吴旭峰说,亲近自然并非一定要远行。想让孩子们亲近自然,不妨试试这些既接地气又有趣的户外活动。比如,可以带孩子去徒步旅行,从小区周边的绿道开始,逐步尝试3-5公里的山林步道;也可以带孩子去骑行,先在公园骑行道练习,再挑战10公里左右的郊野路线。

生活的细节里同样蕴藏着学问。菜市场里,孩子能学会挑选新鲜食材、精打细算;工厂参观中,他们能直观理解商品的生产流程。

宁波高新区外国语学校教师胡剑侠提到一个内向的学生,通过在菜市场帮工,不仅变得开朗,还总结出“对年轻人强调新鲜,对老年人突出实惠”的销售技巧。她还分享了一位家长的经历,他带孩子回农村老家插秧后,从开始嫌泥巴脏到爱上种植,孩子不仅认识了农作物,还主动在阳台开辟了小菜园,“连吃饭也不再浪费一粒米了”。

“生活永远是最生动的课堂。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孩子打造温室,而是带他们走进真实的世界,去触摸、去感受、去思考。因为最好的教育,永远在路上。”庵东镇中心小学教师岑央叮说。

公共场馆,是家门口的成长宝藏

去家门口的公共文化场馆,是低成本、高回报的选择。

宁波市正始中学数学教师陆磊波表示,家长们可能会纠结,担心纯玩会“浪费时间”。其实,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志愿服务中心等公共场馆,都是家门口的“成长宝藏”。

在图书馆可以玩“解码城市”游戏:用老地图对比三江口的变迁,或用积木还原历史建筑;美术馆里,孩子能通过拍摄“代表宁波的展品”培养审美表达。“这些活动不需要周密计划,却能让孩子在玩中学。”

博物馆、科技馆里的沉浸式体验,更能点燃学习兴趣。陆磊波说:“我今年寒假带孩子去了北京,当孩子看到书本中的文物真实出现在自己眼前,他瞬间就兴奋了。这趟博物馆之旅满足了孩子心底的好奇心,激发了他的灵感,让他看到了过去、当下、未来有多么奇妙。”

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的“院士开讲”、科学探索中心的实验课堂,则能让孩子提前触摸学术前沿。

志愿服务也是打开社会视野的窗口。鄞州区甬动爱心服务中心、北仑区红领之家等组织提供丰富的公益活动,如社区环保、助老服务等。陆磊波认为:“帮助他人的过程,能让孩子看到社会的多元需求,培养责任感。”

“见世面不一定需要长途旅行。”胡剑侠提出,家长可以善用日常碎片时间,比如,接送孩子的路上,一起观察今天路上有什么新变化;超市购物时,让孩子思考鱼是怎么运到这里的。这些对话既能锻炼观察力,也能激发好奇心。

科技则打破了时空限制。没空去博物馆,可以用3D全景游览故宫或敦煌;没精力策划活动,可以让孩子用100元预算设计一次家庭体验,一根糖葫芦、一次轮渡,都能成为难忘的回忆。“小时候让我觉得‘见了世面’的事,是发现蚂蚁会排队。”吴旭峰笑道,“真正的成长,往往藏在这些微小的瞬间里。”

胡剑侠还建议多使用亲友等“外援”,如,和邻居、朋友组个“遛娃联盟”,这周末你带几个孩子去公园,下周我带孩子去图书馆,既省力,又让孩子学会社交。她认识一位妈妈,工作特别忙,但她和孩子约定: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六,是舅舅探险日——让喜欢户外的舅舅带孩子爬山、逛老街。孩子期待,妈妈轻松,舅舅也成就感满满。

孩子需要“同伴认同”,多策划“亲子联合活动”

本次茶座前,主办方围绕“家长认为在陪伴、引导孩子的过程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家长们最大的困惑是“缺乏引导孩子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沟通的质量决定教育的成效。”蓝海燕分享道,家长可以尝试“长颈鹿语言”——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步法与孩子对话。例如,看到孩子长时间玩手机时,不说“别玩了”,而是这样表达:“我担心你的眼睛,我们一起散步聊聊你的兴趣好吗?”

居家时光也能充满趣味。亲子共读时,模仿书中角色夸张表演;家务劳动中,引导孩子描述步骤:“先把西红柿切块,再热锅翻炒。”一位父亲与孩子坚持三年创作生活绘本,既留存了回忆,也提升了孩子的表达和绘画能力。“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蓝老师说,而唤醒需要家长先俯下身来。比如,询问孩子想法时,可以说“这个周末有两个选择,你是想和同学组个羽毛球局,还是跟我去郊外骑行?如果都不想,你觉得怎么安排能让自己放松又有点新鲜感?”

“要把选择权还给孩子,而非安排路线,现在孩子都反感被安排,渴望自我掌控。”蓝海燕说。

孩子的同伴认同需求很强烈,社交圈是他们的“第二世界”。可以尝试以“同学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家长可主动联系孩子朋友的家长,策划“亲子联合活动”,如多人骑行、户外烧烤、志愿植树,让孩子在熟悉的社交氛围中参与,减少“被强迫”的抵触感。陆磊波分享道:“这个方法我自己也经常用,每到周末假期,约上好几个家庭一起户外游玩,孩子们很喜欢露营,我们就分工,每个家庭准备一部分器材和食物,孩子玩飞盘、踢足球、骑车,家长可以聊天喝茶,孩子玩得尽兴,家长也轻松。”

“家长自己要先放下手机。”陆磊波强调,“若我们自己沉迷屏幕,却要求孩子走出去,说服力何在?”

2025-07-08 假期如何让孩子真正“开眼界”?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223244.html 1 3 “见世面不一定需要长途旅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