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家庭物质条件优渥、父母投入巨大养育精力,孩子却越来越疏远?日前,在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智慧养育”专题论坛中,三位嘉宾的对话引人深思:真正滋养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懂得“不扫兴”的智慧。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马亭亭 文/摄
调查
孩子们最不喜欢
家长说什么?
之前有一部电视剧,孩子正在吃饭,分享着在学校的趣事,妈妈却突然抽查奥数题,并开始责备孩子做错了,孩子瞬间放下碗筷说“我吃饱了”。这个案例中的家长,无疑是非常扫兴的。
对于孩子来讲,什么才是他们需要的“家”? 不同的家庭氛围究竟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宁波市名班主任、宁波高新区外国语学校陈瑛是一名小学老师,前不久,她做了一个关于“家”的问卷。
数据显示,问及“喜欢什么样的家庭氛围”时,高频词是“放松”“愉快”“温暖”“有爱”;问及“最不喜欢父母的话语”时,高频词是“快点去写作业”“人家xxx考得多好,你怎么考这么差?”问及“如果可以改变家庭中的一件事,你希望是”,高频短句是“父母多陪陪我”“增加外面玩的时间”“多一些和家人一起分享的时间”。
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孩子,家带给他们的感受整体是安全的、温暖的、相对轻松愉快的。但较多孩子会感觉父母陪伴的时间太少,或者父母高质量陪伴的时间不够,有一部分孩子内心会有孤独感。
此外,从许多孩子不喜欢的父母言论中可以看出:
虽然绝大部分父母是爱孩子的,可是由于缺乏恰当的沟通方式,很多孩子没能接收到爱的信号。一是父母仅关注学习,“除了学习,没什么话讲”,这样的过度关注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和厌烦。二是责备式关心。有时候父母明明想传达关心,可话一出口就变成了指责。三是命令式教育。许多父母常常使用单向度、命令式的沟通方式,比如“快写作业去”“赶紧把饭吃完”。时间久了,孩子心里会积压许多“不情愿”,造成亲子双方心理距离不断拉大。
分析
家庭不是“交易所”而是“养育场”
针对这样的案例和现象,宁波市名师、鄞州区惠风书院校长陈舒恩引导家长:家庭和学校的职责是不同的,不可轻易混淆。
如果说学校是教育的场所,那么家则是养育的场所,需要家长在照顾、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培养情感,以浸润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
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晚餐;周末一起去爬爬山,拥抱大自然;享受亲子阅读……这样的松弛、温馨、安全,才是家,才是孩子心灵栖息的港湾。
如果说学校教育面向群体学生,提供标准化教育,那么家庭提供的则是个性化教育。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与热爱并全力支持,让孩子在热爱的领域闪闪发光。
如果说学校的重点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那么家庭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这才是孩子未来的立足之本、幸福之源。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庆玉,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家不是什么”。
家不是“交易所”。“我给你报辅导班,你就得给我考高分”“我给你买学区房,你就得给我争面子”这类交易思维,让孩子觉得回家像在签商业合同。
家不是“雕塑工作室”。太多父母拿着刻刀,非要按自己的蓝图雕刻孩子。
家不是“驯兽场”。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操作性条件反射”,“考得好就给奖励,考不好就惩罚”,这样的操作,孩子当然感觉不爽。毫无功利的共生状态,才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家的原型。
支招
如何做一个“不扫兴”的父母
张庆玉用一个案例,分享了“角色概念”的重要性。
有个孩子的爸爸是单位的领导,在职场上指挥若定。但问题是,他回到家也改不了“领导范儿”,每天一进门,就像例行公事一样,把孩子叫到面前,问三个固定的问题:“今天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明天计划是什么?”
孩子呢,也得一板一眼地回答三点,最后爸爸还要像总结会议一样点评:“你今天表现不错,但是还可以更努力,未来要设定更清晰的目标……”
这孩子后来说:“我特别讨厌我爸,他一回家我就想躲。”
这个案例的关键问题就在于——爸爸没能完成角色转换。他在单位是领导,回到家依然保持领导的姿态,把家当成了“第二办公室”,而孩子则成了他的“下属”。而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里都存在,会让孩子觉得家里充满了压力,甚至会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
家不是职场,孩子不是下属。 孩子推开家门的那一刻,最需要的不是“汇报工作”,而是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倾听者、伙伴和情感支持者。
当孩子推开家门那一刻,怎样的互动才是真正有效的?陈舒恩给家长朋友们提供了建议参考。
第一招:善于倾听。要想亲子沟通、互动更有效,家长首先要学会“倾听”。听孩子分享今天在学校发生的有趣、好玩的事,在听的过程中,不做“扫兴的家长”,给到孩子足够的情绪价值。这样孩子就愿意跟你分享。
第二招:同理心。其实,现在的孩子很辛苦,社会的竞争压力大,父母的期望值高,学习的时间长。所以,当孩子在学习上、交往上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的时候,作为父母,不要立马否定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要学会用同理心接纳孩子、理解孩子。
比如,哪天孩子考试没考好,没有同理心的家长会说:“你怎么这么笨?你肯定没有好好学!你太让我失望了!”孩子听了这些话,后面就不愿意沟通了,甚至产生讨厌、逆反的心理。有同理心的父母会这样说:“看起来你真的很难过。能跟妈妈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失分点在哪里。”当孩子觉得,父母能够理解他时,就更愿意打开心扉,真诚沟通。父母也才有机会成为孩子的领航员,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