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青春最美的底色;匠心,是时代最亮的勋章。
昨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由宁波市教育局和宁波市教育工会共同主办的《对话青年劳动者》活动在甬派客户端播出,特别邀请了三位在教育公益、传统技艺、科技创新领域深耕的青年榜样,给全市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劳动故事。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樊莹/文 张培坚/摄
关于坚持
“要做好一件事
一辈子可能都不够”
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经过代代相传,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目前,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拥有14名成员。谢龙龙是其中一位古籍修复师,师从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天一阁传习所导师王金玉。他在岗14年累计修复古籍200余册,修复页数超过15000余页。曾获评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在大众眼中,这个工作相当冷门,充满神秘感。“古籍修复是一份精细复杂的工作。”谢龙龙说,每次修复古籍,首先要像医生诊断病情一样,仔细检查书籍存在的问题。接下来,便是一系列琐碎而细致的工序:配纸、拆揭、补破、压平、修剪、齐栏、装订……修复一本古籍,短则需要几天时间,长则可能要耗费数月之久。
谢龙龙回忆起自己修复时间最长的一本古籍——《北曲联珠》。这是一本珍贵的孤本,因其独一无二的价值,他在上手修复前格外谨慎。他反复与师傅商讨修复方案,每一个细节都斟酌再三,生怕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毁掉这本珍贵的古籍。这本书的修复难度极大,书的蛀洞严重,纸张极为脆弱,书页边缘不仅有毛絮、拉丝的现象,甚至出现了碎片化的情况。修复过程中,每一次用镊子撕去补纸,他都如履薄冰,生怕损伤到原本的书页。这本书他花了足足三个月才修复完成。
每天做同一件事,会不会有枯燥的时候?谢龙龙表示不会。一方面是有成就感,另一方面是有责任感。因为面对的古籍都是文物,文物十分宝贵且不可再生,而这份工作正是直接关系到古籍和它所承载的古代传统文化的存续。
“古籍修复是我的初心,如果真正想要把这件事情做到很好的程度,一辈子的时间可能都不太够。”谢龙龙说。
关于实践
“踏上取经之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人们常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而郑哲却在贵州的大山里,用青春摇动了一片森林。在宁波大学上学期间,郑哲曾前往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支教。而这个经历,也让他明白了“实践”的重要性。
“刚到支教学校的时候,我是雄心勃勃的,觉得自己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我想尽办法,备好翔实有趣的讲义,去模仿网上的优秀教师课程,准备了分层次难度的试卷。但是学生们的成绩并没有明显提高。后来,我尝试着根据他们的需求开设兴趣班,教他们普通话,教他们美术、书法,反而效果很好,学生们都很开心,当地老师也反馈说,我们支教团带过的班级纪律都很好。”郑哲说,这让他明白,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世界不是依靠想象力运转的,只有走出去亲身实践,才能了解外面的世界。
“踏上取经之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先做再说,没有对错,每段经历都很宝贵。”郑哲回望自己走过的路,不管是支教,还是在校时担任学生团委副书记,操持学生工作,都对他受益良多,“人和人、人和事的关系都不是看几本书能够学会的,都是通过劳动、实践来获得的。”
“实践才是血肉啊。”陈昆是宁波市拔尖人才、科技先锋,90后的他已是宁波金渠科技信息有限公司CEO,手握36项专利。聊到实践的重要性,他也有许多感触。
陈昆毕业于鄞州职教中心,毕业后,没走技能免试升学的路,反而一头扎进车间“拧螺丝”。
“那时候白天修机器满手油污,晚上啃专业书熬到两眼发花,硬是把‘野路子’跑成了‘快车道’。”陈昆说,很多人觉得“没学历就没出路”,但车间里的故障可比课本上的习题“脾气”大多了,“正是那几年摸爬滚打,让我明白技术人的真本事不在证书上,而在‘问题冒烟时能一巴掌拍灭’的手感里。后来搞专利研发,那些半夜三更和设备‘吵架’攒下的经验,比任何学历都管用——现在公司墙上挂的36项专利,其实都是从当年沾着机油的工作日志里长出来的。”
最令陈昆自豪的是,他成功研发出了抽芯式潜水泵保护控制装置。“这玩意儿刚研发时,我们团队连续失败了17次,烧坏的电路板堆起来能当凳子坐。直到第18次,我在车间通宵时突然想到,为啥非要跟传统结构死磕?换个思路,让泵会自己‘喊疼’不就行了?现在这个会‘自诊自愈’的装置成了国内农业灌溉的‘心脏起搏器’。”陈昆说,没有前面17次的试错,也就不会有第18次的成功。
关于寄语
有什么想对学生们说?
这三位青年劳动者的领域看似不同,但都在用匠心书写青春。谈起自己的劳动与在工作中的付出,他们都坦言“很幸福”,并想把这种幸福传递给更多的人。
“每次看到经自己手修复完成的破损古籍,总会不由得生出一些幸福感来。”谢龙龙说。
“幸福感来源于自己个人本身,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阈值。”郑哲说。
“幸福就是农民大哥拍着我研发的设备说‘这玩意儿真灵’的时候。技术人的浪漫,就是把钢铁疙瘩变成会疼会笑的‘活物’。”陈昆说。
对学生而言,未来还有无限可能,三位青年劳动者都表达了对学生的寄语和期待。谢龙龙希望现在的学生们能够正视自己真正热爱的行业并坚持下去,不管其是否“热门”,“择一事终一生,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冷板凳’正是通向自身梦想的必经之路。”
郑哲认为,对于现在的青年学生而言,多经历、多体验是最重要的。他希望学生们不要太有功利心,一直去计算得失,“人生是一张答卷,除了大是大非之外,其他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社会实践不是浪费时间,就是因为人生经历的不同,我们才得以不同,得以精彩。”
而陈昆从职教毕业生成长为科技公司CEO,首先希望学生们在学校好好学习本领。他表示,学校最牛的不是设备多先进,是老师肯把“压箱底”的绝活掏给你。他们传授的不仅是拧螺丝的手艺,更是“螺丝钉也能当发动机”的信念。
其次,不管做什么一定要耐得住性子。“我们团队最牛的高级工程师,能盯着设备运转一整天就为听出那0.1秒的异响。也只有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能在专业上有所成就。”
无论是谢龙龙“修复时光”的指尖技艺、郑哲“播种希望”的青春脚步,还是陈昆“智造未来”的创新突破,他们都在告诉我们:职业没有标准答案,但匠心永远是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