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态文明教育经验 宁波3所学校支招

学生参与变废为宝行动。

走进垃圾焚烧发电厂参观。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宁波始终将文明校园作为展现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在宁波,从智能科技赋能到乡土资源活化,生态文明和垃圾分类教育在校园里绽放万千姿态。

4月16日,甬派客户端推出“在校园 看见生态文明”宁波中小学生态文明(垃圾分类)教育经验交流分享会,三所典型学校代表在线上为大家带来既有泥土芬芳又具智慧创意的鲜活经验。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马亭亭 钟婷婷 樊莹

宁波市惠贞书院:在实践体验中深化生态文明认知

宁波市惠贞书院小学部将垃圾分类工作深度融入校园生活,除了在制度把关中引领生态文明风尚、从环境建设中落实生态文明理念之外,更是在实践体验中深化生态文明认知。

家校实践,多元呈现生态文明成果。让学生将垃圾分类从学校延伸到家庭,比如组织“我最喜爱的文明用语”甄选活动,学生编写的垃圾分类标语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节假日期间,学校组织“小手拉大手”活动,鼓励学生将垃圾分类知识带回家,以实践卡、手抄报、绘画作品等形式展示成果。

校外联手,扩大生态文明影响力。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宁波市城管局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的支持下,大队部组织全校卫生小干部参加“垃圾去哪儿”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走进生活垃圾分类转运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餐厨垃圾处理厂,了解垃圾从分类、运送到处理的全过程,深刻体会垃圾分类的益处。学校还组织师生利用假期走进社区、广场,开展宣导、督查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争当垃圾分类志愿者。

节约资源,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厉行节约活动。以节约水电、“光盘行动”为切入点,通过国旗下讲话、制作手抄报、时政小报、主题班会、张贴宣传标语、督查反馈等形式,培养学生厉行节约、制止浪费的意识,将环保理念贯穿于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鄞州第二实验中学:推动垃圾分类从“我知道”到“我愿意”

如何让学生从认知上“我知道垃圾分类”到态度上“我愿意进行分类”?近年来,鄞州第二实验中学的垃圾分类通过“二正二新”模式,将垃圾分类融入校园文化与实践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一正”是建设最美分类点,通过环境影响人,“二正”是坚持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课程,通过实践塑造人。“一新”是科技创新,“二新”是课程创新。

香辣翅根126克、肉末海带40克、清炒莴笋50克……鄞州第二实验中学的食堂不仅实行自助餐形式,还能在学生打菜时,对每个菜肴进行称重,学生通过刷脸支付。

食堂里,每个餐盘都植入了芯片,学生可以通过刷脸绑定餐盘,选择自己喜爱的菜肴后,吃多少,称多少。学校教师顾凌云说:“学校通过科技创新,引进智能称量科技,学生按需拿菜后,浪费现象大大降低。餐盘回收处,以往那种大盘倾倒食物的现象减少了,从源头上减少餐余垃圾。”

要达到“我愿意进行分类”,不仅要从源头上杜绝浪费,而且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学校通过制作酵素、堆肥的方法,使餐厨垃圾资源化,让学生有能力使垃圾变废为宝。

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小罐回收”的30余载环保坚守与创新

在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东风校区,每当同学们收集到可回收的废纸、杂志和饮料瓶,都会主动拿到智能回收设备前进行投放。

结合当下学校生态教育新要求,这所小学把坚持30多年的“小罐回收”更新升级为集“回收、循环、利用”为一体的“达善驿站”绿色系列活动,并通过智能回收、好物共享、积分兑换等行动,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共富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自1991年起启动垃圾分类行动,多年来,学校建立了一系列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

其中,提出垃圾分类“五个一”制度,即“建立一套校园垃圾四分类收运体系、配齐一套适合学校分类的投放容器、建立一支以学生为主的志愿者队伍、阅读一本关于垃圾分类的课外书籍或观看相关指导视频、设置一堂校园垃圾分类课程”。

在学校的精心培育下,一批批“垃圾分类小标兵”脱颖而出。他们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变废为宝”行动和收集易拉罐等环保活动,形成燎原之势。他们还走进千家万户,做垃圾分类桶,画垃圾分类宣传图,将生态环保理念和随手分类知识向家庭、社会传播。“手拉手护卫队”队长甚至代表中国孩子走出国门,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中作精彩演讲。

2025-04-18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209419.html 1 3 分享生态文明教育经验 宁波3所学校支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