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名师面对面》两期节目分别聚焦高考语文和青春期中的孩子,邀请教育专家齐聚直播间,与广大家长和学生线上面对面,解决大家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如何提高语文高考选择题的正确率?家长怎么接住青春期孩子的“无名火”?这些问题在两期《名师面对面》录制中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一起看看老师们说了什么精彩观点吧。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3月第1期:《高考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问:高考语文的前三道选择题,如何兼顾速度与准确率?
答:要提升非文学类文本的答题速度,可以刻意训练的,应该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预读框架,判定结构。
首先,30秒预读,扫视标题、副标题、图表、首尾段,标记逻辑词。同时,在草稿纸上绘制思维导图框架,用关键词填充预设模板(如“背景-问题-方法-结论”),后续阅读仅补充细节。注意,要变速阅读,核心论点减速精读,举例、重复部分加速略读。
二是问题导向,主动寻读。大脑在目标明确时更高效。将被动接收转为主动搜索,减少无效阅读时间。
三是区块视觉,逻辑捕捉。平时,可以着意进行视觉定焦训练,用卡片遮挡已读内容,强迫视线向前跳跃,每行仅停留2-3个焦点。
问:阅读文学类文本时如何更加精准、快速地提炼出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或者蕴含的情感哲思?
答: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读懂高考现代文文学类作品的问题。就文学类作品而言,读懂小说作者所寄托的感情或哲理,要通过分析人物、情节;散文则可通过分析物象、人象的特点等。综合起来看,同学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把握。
首先是显性情感的把握。边阅读,边圈画出直接抒情或作者褒贬人物、事物的语句,阅读过程中前后勾连,相互印证,就能形成一个相对清晰完整的认知判断。
其次是抽象情感的把握。阅读时要注意到一些虚词的表情达意的功能,比如“但是”表转折,语义重点落在后半句。
最后是深层哲理的提炼。可以综合文中的议论句,篇末的升华段;也要特别注意文中展示的个体命运与时代的关系,比如很多散文涉及农耕文化的衰弱、传统乡村的消失等,同学们应该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然后要有语言学习规划,如果语言基础薄弱,需要提前规划语言学习时间。
3月第2期:《初中生青春期的信号,你看懂了吗》
问:青春期孩子的信号有哪些?
答:在节目开播前一周,老师们以线上问卷和线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宁波各区(县、市)初一初二的学生家长、教师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回收有效样本1163份。经过整理统计,我们发现在父母眼中,孩子们青春期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信号主要有:
信号1:孩子总是因为一点小事而情绪激动,一点就炸,大发脾气。
信号2:进入初中后,孩子越来越不听话,总喜欢顶嘴。
信号3:孩子经常房门紧闭,也不知道在做什么,还不让我们随意进入。
问:孩子动不动就发火,家长怎么办?
答:第一,家长要从“灭火队长”转换为“情绪容器”。举个例子,当孩子把作业本摔在地上时,家长们不要立即说“捡起来!像什么样子”,而是尝试,“妈妈看到你摔作业本时手在发抖,是不是遇到特别挫败的事了?”
第二,家长要从“战场指挥官”转换为“成长观察员”。针对作业拖延问题,与其反复催促:“都十点了怎么还没写完!”不如将监督权逐步移交:“这周你想自主安排作业时间,还是需要妈妈提醒?”同时我们要观察孩子在自主完成作业过程中进步的地方,予以表扬。
第三,家长要从“问题纠察员”转换为“成长支持者”。如案例中,当孩子频繁发火时,不要急于质问“你又发什么脾气”,可以让爸爸带着孩子出去散散步,做些他擅长或喜欢的事。这样通过避免聚焦于问题本身,而是转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促进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
4月《名师面对面》预告
4月11日
主题:中考临近,数学和科学如何备考提分?
嘉宾:蔡友山 宁波七中,正高级教师,宁波市名师
胡维维 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 宁波市名师
顾巧男 宁波七中数学教师,鄞州区教坛新秀
4月25日
主题:为什么孩子看书不少,还是写不好作文?
嘉宾:陈舒恩 宁波市鄞州区惠风书院校长,宁波市名师
陈 洁 五乡镇中心小学副校长
鄞州区小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
周 艳 宁波市鄞州区惠风书院
鄞州区小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