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科技不断改变着人们生活、刷新着人们认知的时代。要在这样的时代下建设科技强国,需要站得住脚的科技成果,也需要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
3月31日下午,宁波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走进宁波大学青藤书院,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弘扬科学家精神 争做新时代追梦人”的报告。这是一堂“真理的味道”大思政课,是浙江省“新时代变革实践”主题宣讲,也是宁波市“四明传习”大思政课的一次实践活动。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文 张培坚/摄
何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彭桓武的话是最好注解
何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指的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进的育人精神。
这样的概括,对于同学们来说,或许看过听过,但未必印象深刻。而在蔡荣根院士对“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先生生平故事的娓娓讲述中,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变得生动、可感、触动人心。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彭先生的这句话,是对爱国精神的最好注解。
当年留学英国的彭桓武,很快就在英国学术界拥有了很高的声誉和地位。这从他的两任导师玻恩、薛定谔分别在与爱因斯坦的通信中,都对他高度评价中可见一斑,也从他当选爱尔兰皇家学会院士可见一斑。玻恩说:“中国人彭桓武尤其聪明、能干,他总是懂得比别人多,懂得比别人快。”薛定谔说:“简直不敢相信,这个年轻人学了这么多,知道那么多,理解这么快。”
然而,彭桓武不停地寻找着回国之路。1947年冬天,他终于回到了当时还一穷二白的祖国,先后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理论物理的研究和应用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彭桓武是核武器理论研究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彭桓武还把原子弹运动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对几个关键时刻加以命名,这些名词我们沿用至今。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彭桓武部署开展氢弹研究的‘多路探索’,指导黄祖洽、周光召和于敏进行氢弹的理论研究。”
后人评价彭先生,认为他身上体现的正是一名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何为功成不居?他书写“淡泊名利”人生
蔡荣根院士还通过几则故事,告诉同学们何为科学家的“淡泊名利”。
面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奖章时,彭桓武谢绝了,并且说:“这是集体的功勋,不应由我一个人独享。”当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时,他将100万港币的奖金分赠给了原子弹、氢弹研制事业中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在遗嘱中将工资积蓄50万元人民币捐给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确确实实提振了我们国家、民族的精气神,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知名的彭先生,事实上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工作者,总计十多万人。我去过几次青海,每一次都感触很深。那些工作者跟我说‘我这一辈子,能跟我们国家的标志性事件联系在一起,是值得的’。所以,人这一辈子,和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希望同学们回去以后能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思考。”报告的最后,蔡院士动情地说。
“今天的讲座,我感受到的不是刻板印象中的‘心灵鸡汤’,而是真正的激励人心。从科学家精神,到彭桓武先生的生平,蔡院士给我们展现的,不仅是过往,还有对未来的展望。”
“蔡院士说,‘两弹一星’精神重在热爱祖国和无私奉献。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作为中华儿女,若不爱国,怎成大事?他还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幸运莫过于兴趣与事业一体,但在国家和人民需要你时,你得‘舍小家为大家’,彭桓武先生便是如此。”
这是初一(1)班张菀盈和初一(10)班邵歆琂同学在听完报告后的感受。
中学时代,是同学们寻志、立志的时候。蔡荣根院士的这一场报告,或许会在他们的心中撒下一颗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