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意大利女孩安娜用宁波方言说出“汤圆”时,围坐在餐桌旁的宁波诺丁汉大学信息系统副教授余捷一家笑着鼓起掌来。
作为宁诺“国际交换生寄宿家庭项目”的首位参与者,这名来自帕尔玛大学的女孩在短短几个月内,从“游客”视角跳脱,成为了中国家庭的一员。
面对每年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国际交换生,如何让短期停留的他们触摸到中国文化的肌理、真正融入中国?本学期,宁诺开创性地以“家庭”为切口,让国际交换生深度融入中国家庭生活——从晚间三代人的散步到参与传统节庆,文化认知被拆解为无数个具象且生动的瞬间。
这不仅是宁诺推动国际交流的一个缩影,更在细微处展现了文化交流的温情力量。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周婉军
A
一场跨越亚平宁与江南的“对话”
“原来年糕是用大米做的,而且能跟海鲜、蔬菜搭配,做出不同的风味。”对安娜而言,这段经历远超预期。2024年9月,安娜初到中国时,对这片土地的印象仅停留在著名的长城和故宫,而与中国家庭共同生活的日子,让她看到了更鲜活的中国。
“最难忘的是元宵节,全家人一起做甜汤圆、逛灯会、共进晚餐,连爷爷奶奶和堂兄妹也都来相聚。在意大利,只有圣诞节等一些特殊时刻才会如此热闹,而在中国,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感慨道。
余捷一家的生活节奏也因安娜的到来悄然改变。
为了让安娜感受“家的味道”,余捷一家开始探索意大利饮食,尝试融合中意风味,餐桌话题也从宁波本地景点延伸到中意教育差异、文化习俗和社会现象。“我们发现意大利的教育更注重个性化,而中国家庭对学业规划非常重视。”安娜说,“这种深入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也意识到文化差异背后是同样的爱与期待。”
最让她感到惊喜的是,这段经历让她与中国家庭建立了深厚友谊。“回国后,我一定会跟朋友和家人分享这段特别的经历和从中学到的一切,并且希望他们也有机会体验。”
对寄宿家庭而言,这次经历同样意义深远。
“文化交流中最有趣的部分在于发现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似。比如谈到节日,中国有春节,我们会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烟花;而在安娜的家乡,独特的狂欢节上,则有大型游行和化妆派对。”余捷说,不管是分享传统、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还是讨论生活的不同观点,都真正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B
开放与包容,让世界“零距离”
“课堂学习永远无法替代真实的体验。”宁诺合作与创新副校长张毓隆教授直言,许多国际交换生真心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不仅仅是作为访客,而是融入这里的日常生活,然而中国文化极其丰富多样,仅通过校园学习是不够的,“通过与当地家庭共度时光,学生们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真正加深文化理解。”
在张毓隆教授看来,这种跨国家庭间的可持续联结尤为重要,因为它能让国际学生发自内心地成为“文化传播大使”。“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个人经历——它促进了更大范围的理解与合作。比如安娜提到中国家庭的凝聚力,这会让更多人理解东方文化中的温暖与力量。”
未来,学校计划让更多国际学生参与本地家庭的日常,并加入更多元素,如烹饪当地美食、周末短途旅行等。对于有意接待国际学生的家庭,余捷的建议朴实却深刻:“保持开放包容心态,从一顿饭、一次聊天开始。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习惯,尊重差异,才能发现共鸣。”
“我非常喜欢中国,现在也在学习中文。希望将来能继续保持与这里的联系。”正如安娜所说,“文化不是用来比较的,是用来分享的。”当意大利的俏皮话遇上中国的绕口令,当江南的年糕与地中海的潘妮托尼蛋糕出现在同一张餐桌,文化的边界悄然消融,留下的是理解与友谊的种子。
■金报快评
愿更多国际交换生
成为新时代马可·波罗
去年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
马可·波罗打开了西方世界认知中国的窗口,其与中国的交往佳话是东西方文明互学互鉴的缩影,他也因此成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标志性人物。马可·波罗之所以能成为“文化传播大使”,缘于他在中国生活的十七年,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这才有了传世佳作《马可·波罗游记》。
2024年11月9日,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开幕式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和意大利近50所高校的嘉宾代表,围绕文明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等议题,畅谈数智时代国际合作的机遇挑战及高等教育的未来使命,表达了中意高校共育“新时代马可·波罗”的意愿。
宁诺正在实施的国际交换生进中国家庭项目不失为一条培养新时代马可·波罗的好举措,值得肯定。从安娜发自内心的表态——“回国后,我一定会跟朋友和家人分享这段特别的经历和从中学到的一切,并且希望他们也有机会体验”中可知,宁诺推出的这一举措的初衷即让更多的国际交换生成为“文化传播大使”已初步达成。陌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