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的餐桌上,大米是一种常见的主食。然而,从一粒水稻,到餐桌上香喷喷的米饭,这个蜕变过程堪比“72变”,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奥秘与奇迹。
3月22日,近50位宁波晚报·现代金报小记者走进宁波粮食文化陈列馆、浙江省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宁波种业公园、姜山粮库大米加工车间等地,感受满满的科技范儿。从智能育秧、机械播种再到水稻机械化加工,孩子们参观后直呼“大开眼界”。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樊莹
在现代粮食生产中,种子是产业链的“芯片”。而良种培育水平的高低更体现着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孩子们走进浙江省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近距离观察不同品种的粮食种子,了解种子的来源、选育过程以及优良品种的特性。“为了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性,我们会用药剂处理种子,然后晒干,这个过程大概要2天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种子的保存方式,确保其在适宜的环境下储存。”现场工作人员解说道。随后,工作人员还带着孩子们参观了智能化催芽、出苗等过程。据悉,这条播种流水线一个小时可以生产1200个秧盘,效率比人工提高3倍。
育秧作为水稻栽培的起点,关乎水稻的产量与品质。传统的田间育秧,容易受到气候条件、前后茬作物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如何摆脱“看天吃饭”?孩子们在卢方兴秧田、宁波种业公园找到了答案。他们发现,如今的插秧,已不再是想象中的那样,农民双脚连同小腿浸泡在泥水里,一手拿一把秧苗,一手将一小撮的秧苗根系插到土壤里。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机械化插秧已逐渐成为农田耕作的主流。
“我已经种了近40年的地,最大的感触就是,科技改变农业,机械化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机械化的普及不仅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希望以后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成为粮食科技人才,为国家做出贡献。”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卢方兴说。
“第一次进粮库,见到高高叠起的一袋袋大米!”“真香啊,让我直流口水!”当孩子们走进姜山粮库,赞叹声此起彼伏。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们参观了粮库检化验室、大米加工车间以及成品粮仓库,了解到稻谷如何变成大米,大米如何储存等。
孩子们随后走进宁波粮食文化陈列馆,并在讲解老师李洁的介绍下,了解了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稻作农业、粮油收购、粮仓储运、粮食加工、粮油供应、粮食科教、新时代粮食。孩子们观赏了350余件珍贵藏品,详细了解宁波地区悠久的粮食生产历史和丰富的粮食文化内涵。他们还体验了如何用手木砻碾米脱壳,并直观感受到日常吃的大米在不同程度的碾磨后会发生怎样的微妙的变化。
一天活动下来,孩子们恋恋不舍,感叹收获很大。“每天吃的大米,竟然需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端上桌。每一粒米,都是农民伯伯汗水的结晶。”海曙外国语学校五江口校区四年级学生郑文祈说。宁波市实验学校二年级学生王翊凡说:“我要从自身做起,提醒家人、同学无论在家吃饭,还是外出聚餐,都要珍惜粮食,以实际行动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