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阳光的晴天,宁海县黄坛镇中心幼儿园就会开展蓝晒课程。孩子们认真地将采集来的植物、小物件,精心排列在涂抹蓝晒液的纸或布等载体上,再放置在阳光下曝光。经过水洗定影,一幅幅充满奇思妙想的蓝晒作品便呈现出来,普通材料在蓝白之间焕发出独特魅力。
近年来,该园将古老的 “蓝晒”成像工艺融入美育课程,结合本土资源,为乡村幼儿打开了一扇充满趣味与探索的艺术之门。近日,记者走进该园,深入了解该课程。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钟婷婷 通讯员 娄亚君
科学融合美育
在大自然中汲取创意
“蓝晒” 是一种古老的成像工艺,在早期的摄影和图像制作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后来也逐渐被应用到艺术创作中。在具体操作上,主要需要蓝晒液以及一些用来遮挡光线的物品。蓝晒液一般是由两种化学物质混合而成,一种是铁氰化钾,另一种是柠檬酸铁铵。
蓝晒利用的是光化学反应。在没有光照的时候,蓝晒液中的柠檬酸铁铵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但当把涂抹了蓝晒液的纸放在阳光下,或者其他紫外线光源下时,柠檬酸铁铵会吸收紫外线的能量,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一种叫亚铁氰化铁的物质。而亚铁氰化铁是蓝色的,这就是蓝晒最终会呈现出蓝色的原因。
如果用一些不透明的物体,比如树叶、小玩具等把部分光线挡住,那么被挡住的地方就不会发生反应,还是原来的颜色,而其他被光照到的地方就会变成蓝色,这样就会形成蓝白相间的图案,好像把物体的影子 “印” 在了纸上一样。
“所有能遮挡阳光的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蓝晒作品!”“我用阳光作画,太有意思了!”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幼儿园的老师们设计了系统的教学流程。老师们还巧妙运用任务卡的方式,引导儿童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蓝晒转印的材料,并进行初步分类。
阳光下,孩子们把在大自然中采集到的鲜花、绿植、石头等材料,通过自由组合创作出独特的作品。教室里,他们将自己创作的各种绘画、布艺、竹编立体作品当做转印材料,进行二次创作。在同一个画面上相映成趣,感受蓝晒的别样美感。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触感、特性,孩子们在创作中用手感知,用心观察。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思考与审美能力。”课程负责人国静玉老师提到,在探究蓝晒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老师们会把有价值的问题制作成问题卡,展示在主题墙上,引导孩子们寻找解决办法,让孩子们充满成就感。
在实践中摸索
开展深度艺术创作
在积累了一系列蓝晒经验后,孩子们迎来创作高潮。国静玉老师介绍:“我们将图像与叙事结合起来,借助蓝晒,用各种材料来创编故事,鼓励孩子们进行深度艺术创作。”小朋友们拿起记号笔,在透明软玻璃上描绘心中的故事情节,再通过蓝晒技术转化为独特艺术作品。例如,俞越小朋友创作的《跑车的遭遇》绘本故事,最初只是简单的连环画,经过蓝晒,利用阳光 “作画”,为画面增添了独特的蓝色韵味,仿佛给故事披上神秘外衣。
大二班陈怡涵的爸爸称赞道:“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将创意思维与技艺完美融合,极大激发了想象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留下了独特的蓝色记忆。”
“创意蓝晒的过程,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有着巨大吸引力。我们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引入多样化材料,随着幼儿经验逐渐丰富,开展了更多元的创作与拓展活动。” 黄坛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叶华巧说。
在端午节制作香包,在妇女节为妈妈制作胸针,在父亲节为爸爸制作礼物盒……该幼儿园以各种节日为契机,组织家长和幼儿共同开展传承 “蓝晒” 文化的宣传活动。
幼儿园还与周边社区多次合作,开展“创意蓝晒”活动拓展。活动中,孩子们将“蓝晒植物图鉴”送给社区工作人员,把蓝晒环保袋送给环卫工人,把装有保暖礼物的蓝晒布袋送给敬老院老人。这些社区活动,不仅宣传了蓝晒文化,更提高了幼儿展示艺术作品的积极性,增强了创作意识。
叶华巧介绍:“每个月我们会开展作品介绍会,每个学期举办一次蓝晒作品展。对于优秀作品,孩子们会收到参展邀请卡。”为了办好 “艺术展”,幼儿们了解到需要 “讲解员”“示意图”“海报” 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艺术素养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成果显著:
师幼共获佳绩
经过多年坚持,黄坛镇中心幼儿园培养出众多蓝晒小能手。幼儿的蓝晒作品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并在宁波市图书馆等场馆展出。
从“自然蓝晒”到“可变蓝晒”,再到“创想蓝晒”,孩子们在一次次实践中摸索出熟练的晒拓方法,传承了传统技能。从遇到问题到成功解决,他们不仅感受到艺术之美,还探索了科学奥秘。
在美育课程的推动下,老师们的专业能力也显著提升。目前已有10多篇相关论文、教学设计在市县级平台发表或获奖,3个蓝晒相关教研课题荣获县市级奖项。
■专家点评
将古老蓝晒工艺引入幼儿园课程,既传承历史文化,又结合创新精神,与幼儿年龄特点契合,借助农村乡土文化丰富美育课程,体现独特教育视角。蓝晒给孩子带来了神秘感,在感受自然材料在蓝晒的神奇下,并在大胆的表达表现中让幼儿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丰富的课程资源,改变了幼儿的学习方式,避免了课程的片面性、狭隘性,积极展现幼儿在趣味拓印教学中的真实价值。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将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赏识既是最好的催化剂,每位教师都应有这种大教育观。教师赏识孩子的作品,及时的鼓励与肯定,会让孩子如沐春风,也会使孩子自信、敢创、会创、想讲。
宁海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胡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