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边的同学遇到困难,我们出于好心去安慰,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让对方感觉更不舒服。这是怎么回事?3月17日,心理老师叶萍萍走进余姚技师学院,给各班的心理委员举行了一堂专题培训《恰到好处的安慰》。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蔡碧健
“安慰的本质并非消除问题”
各班的心理委员,同时也是朋辈心理互助小组成员。身边同学有了负面情绪,随时能向他们倾诉、寻求帮助。当天的“青春守护总动员”心理讲座活动中,叶萍萍聚焦“共情陪伴”的核心能力,通过系统性理论讲解与沉浸式实践演练,帮助心理委员们掌握科学有效的情绪支持技巧。
培训以漫画《小猫的烦恼》切入,通过分析小狗的典型“雷区回应”,如“都是小事”“我早就说过了”,引导心理委员反思无效安慰的深层问题。漫画场景生动还原了日常生活中的沟通误区,直观揭示“忽视情绪”与“强行解决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无效安慰”对情绪的二次伤害。叶萍萍告诉同学们:“安慰的本质并非消除问题,而是传递‘你的感受值得被看见’的信号。”
培训中关于“安慰的六大雷区”剖析,让24电商的李思佳同学印象深刻。她想起了自己和同学的一次对话。有一次,班上一名同学沮丧地说自己在比赛中失利了,当时她随口说了句:“多大点事嘛。”那个同学听后,原本失落的眼神变得更加黯淡,现在才知道,“否认情绪”这种行为,会让对方的感受被忽视,加剧情绪压抑。“我的那句话不仅没有起到安慰作用,反而让他人觉得不被重视。”李思佳反思道。
让“朋辈互助”推动心理健康教育
当天,来自姚江中学的许慧敏老师还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关于青春期异性交往的专题课。
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伴随着身体和心理的显著变化,在这个阶段,同学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好感,该如何正确面对这种情感萌动?许老师提出了“异性社交红绿灯”的概念,帮助学生们在不同情境下判断交往的安全程度。绿色代表安全,黄色代表需警惕,红色代表越界。许慧敏老师还通过“边界四象限”模型,详细讲解了情感边界、身体边界、隐私边界和社交边界的重要性,提醒学生们在交往中要尊重彼此的界限,避免越界行为。
当天的培训不仅让心理委员们加深了对自身角色的理解,还掌握了实用的助人技巧和方法。他们表示,将把所学应用到生活中,为同学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24电商的周雨昕同学表示:“生活中,一些看似在安慰别人的做法,往往因为没有真正考虑对方的感受、需求,或者过早地想要改变对方,而无法真正安慰到他人。老师用生动的例子和互动环节,让我们了解真正的沟通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这个时候,恰到好处地给出一些正面的支持和建议,能让对方看到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慰。”
据悉,接下来余姚技师学院将继续关注心理委员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支持,通过朋辈互助,推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同学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