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站在高大的后母戊鼎前,是否会好奇它庄严的兽面纹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古老故事;当你注视一件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时,是否会惊叹人面鱼纹竟然能跨越千年时光?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物如同时间的邮票,记录着过往的辉煌与智慧。
近年来,鄞州区江东中心学校通过创新的美育课程设计,让学生们不再仅仅是文物的欣赏者,更成为了历史与艺术的“解码者”,通过课堂学习、创意实践,构建了一条“让文物活起来”的美育探究项目化实践路径。近日,记者走进这所学校,近距离了解其课程。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钟婷婷 通讯员 陈璐佳
文物海报绘文明
融合美育启新思
谭欣悦同学是学校“每日画展”中的明星之一,她设计的后母戊鼎主题海报,凭借其独特的兽面纹和深邃的金属色调,迅速吸引了许多师生目光。作品巧妙地将青铜器的威严与现代艺术风格融合,标语“承载千年,鼎定未来”更是赋予了这幅作品一种跨越时空的力量感。低年级的学生们围着她的作品,眼中充满了好奇:“为什么青铜器的纹饰这么复杂?”
谭欣悦微笑着,耐心地解释:“这是古人用来象征权威与秩序的方式。”她的话语不仅解答了他们的疑问,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件古老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学校的“每日画展”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意的舞台,每批约展出30幅作品,涵盖青铜器、彩陶、瓷器等内容,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机会。谭欣悦的作品是学校八年级《文明之光》课程的缩影。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文物背后的历史与美学价值,从青铜器的庄重到彩陶的斑斓,再到瓷器的典雅,在知识与创作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厚重。课后,“设计文物海报”的实践任务让学生用创意诠释传统文化。据江东中心学校江南校区初中部美术老师金烙凡介绍,自2023年起,“每日画展”每年展出学生作品超过600件,覆盖了全体初中部学生。
一位学生在反馈中写道:“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我们创造未来的灵感。”通过这一平台,学生们以创意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手作仿古文物
触摸历史温度
2024年,该校七年级学生举办了一场“仿古文物”比赛。这项活动汇聚了陶艺社团、热缩片社团和书法社团的优秀作品,成为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陶艺社团,学生们用彩泥和竹签复刻新石器时期彩陶的纹样和质感。一组学生通过巧妙设计,烧制出了纹样精美的仿古彩陶,作品完成后,同学纷纷感慨:“动手制作让我发现古人对美的追求与智慧。”与此同时,热缩片社团的赵浚羽同学也在创作上有所突破。他通过现代热缩片材料,复刻了唐代仕女发簪的花纹,巧妙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结合,制作出了一枚花纹清晰、栩栩如生的发簪。
在书法社团,学生们通过临摹经典字帖,结合仿古纸创作了一系列精美的书法作品。陈科瑞同学首次接触《祭侄文稿》时,对其字迹狂放、墨迹浓淡相间的特点产生了兴趣。“我原本只觉得这幅文稿与平时书法课上学习的规整字体差异巨大,但当老师讲述了文稿背后的历史故事后,我才意识到这些字中蕴藏的深沉情感。”陈科瑞说。
该校书法社团孟骁老师表示,这些仿古作品展出后,不仅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也成为他们与历史对话、感受文物背后文化温度的途径。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们不仅理解了古人的智慧,还在创作中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
步入博物馆殿堂
文化之旅启新程
在去年暑期实践中,学校组织了“博物馆奇妙之旅”,学生们走进各地博物馆,用手抄报记录所见所感。
当时读七年级的陆亦霏同学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对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和唐三彩骆驼时,她感到无比震撼。她在手抄报中写道:“这些文物跨越千年依旧熠熠生辉,是中华文明的见证。”
还有的同学来到三星堆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等,在实地观摩学习后,通过动手实践,用创意表达对中华文明的敬意,有的学生在暑期实践报告中写道:“文物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记忆,它们启发我们去传承与创新。”
鄞州区江东中心学校还依托独具特色的“泥为融”美术展厅,通过项目化美育实践,全面提升了师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认同感。在金烙凡老师看来,展厅不仅是学生艺术创作的舞台,也是传统与现代艺术交融的窗口。“学生们化身展厅讲解员,用自己的语言为来自各校的师生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互动,中华文明的艺术脉络在校园中延续,而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化自信也得到了极大提升。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美育成果。”金烙凡说。
近年来,江东中心学校在美育领域成果丰硕。在宁波市青少年陶艺大赛和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多名学生作品屡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其中热缩片项目以《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的立体造型还荣获浙江省中小学艺术节一等奖。
学校被评为“鄞州区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多位教师在艺术教育研究方面成果显著,论文多次发表在权威期刊,并获评“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凭借扎实的陶艺教学基础与创新的教育模式,学校荣获“浙江省陶艺教育联盟实验基地”称号。
这些荣誉的取得,既是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力提升的真实写照,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和专业实践中不断突破的成果。
■专家点评
通过“文物密码”项目,学生在创作海报、仿古文物、走进博物馆的过程中,在学习的同时体悟了中华文明的厚重与绵延。学校的美育之路,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灵感,用双手触摸文化,用创意表达自我,逐步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同时,教师在课程研发与实践中不断成长,推动了学校美育课程的深化,取得了多项教育荣誉。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而非灌输。”学校用文物“点燃”了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创造力。希望未来学校继续以美育为帆,在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更多青少年架起通向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宁波市美术教研员
陶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