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学期出一本班级作品集她已坚持11年

殷咪娜和孩子们在一起。

殷老师自制的班级作品集。

“我的作文被选进班级作品集啦,感觉就像真的‘出书’!”“我的书法作品也入选了,是不是很酷?”3月13日,余姚市瑞云学校402班教室里欢声笑语不断,孩子们兴奋地翻阅着最新一期的《一起长大》班级作品集,叽叽喳喳地讨论着。

站在一旁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殷咪娜心里满是欣慰。这部班级作品集,是她自编自排。做了26年的班主任,带了5届学生,殷咪娜老师用11年的坚守,为学生编辑制作了一本本特别的“成长记录册”,用爱记录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瞬间。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樊莹

从《雏鹰报》到《一起长大》

给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

当初为什么做这件事?殷咪娜说,瑞云学校是一所城郊接合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近1500名学生,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还有一半来自报房、新桥、梁堰等周边区域,很多孩子没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刚带班的时候,和很多老师一样,我会定期把孩子们的优秀作文一篇篇地贴在班级‘荣誉墙’。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但因为上墙作品无法长期保存,以至于时间长了前面的优秀作品容易被遗忘。”殷老师说。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需要不断地关注和观察。记录成长中的点滴是班主任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为此,殷咪娜老师一直在找更合适的方式,既能保留班上的优秀作品,又能让老师和家长随时跟进孩子的成长点滴。

2014年,正在带小学五年级的她尝试从零开始,自制8开两面的黑白小报《雏鹰报》,当时每周出一期。“我取这个名字,主要是希望振翅欲飞的孩子们,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不断成长,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这份报纸除了刊登班级动态信息,还有大量学生获奖作文和优秀作文。”殷咪娜说。

每次在电脑上完成编辑、排版工作后,她都要用打印机打印出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拿到一份报纸。因为版面的限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展示作品的机会,但每期小报出炉,班上家长与孩子们都会争相阅读。

一年后,随着条件的改善,《雏鹰报》升级为32开的书刊——《一起长大》。第一本《一起长大》共有18页,内容更加丰富,除了保留原有的获奖作品和优秀作文,还增加了班主任寄语、集体照以及每个学生一篇优秀日记。

后来,随着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品集内容更加多元,除了学生的文字作品,还有绘画、手工等作品。上学期2.0版《一起长大》已达到97页,又新增了学期荣誉汇总、主要活动掠影等板块。小小的书刊,不仅是孩子们的作品集,更是他们展示的舞台、成长的见证。

在教育中守望

以作品集照亮孩子童年

看似普通的一本作品集,制作起来并非易事。

殷咪娜老师说,从开学伊始,她便开始收集资料,每一幅学生的优秀作品,每一项学生和班级的获奖,每一次学生有意义的活动,她都用心记录、拍照留存。到了期末,她将这些零散的资料整理归类,编写文本、寻找合适的插图、修改图片,再用Word软件精心排版成书,最后交由广告公司印刷。

每学期的休学式上,她都会将这本作品集发到每个孩子手中,作为一学期的总结与纪念。

回望这11年,殷咪娜老师碰到过不少的困难。因为没有排版、编辑经验,很多东西都要从基础学起,需要花费大量工作之余的时间,但她始终坚守着这份初心。每一次完成作品集后,她都会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感慨。从最初的陌生与新鲜,到如今的平静与满足,她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也见证了自己作为教师的蜕变。她希望这些作品集能成为孩子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希望他们能从中学到坚持的意义。

毕业多年的学生提起这位老师仍是满满的感恩。“当时我们班上共46个学生。殷老师既是我们的老师,又是我们的妈妈,我们既是她的学生,又像是她的孩子。殷老师总会跟我们开玩笑说,每天和你们待在一起的时间,比跟儿子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 21届学生闻人锦柔说。

同届学生廖殷慧也在毕业前写下这样一段文字:从一年级的懵懂无知到现在即将小学毕业,殷老师已经陪了我们六载。在这六年时光里,殷老师教我们知识,带我们做公益,带我们举行“鸡蛋撞地球”的活动,给我们制作每学期一本的《一起长大》作品集……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里,殷老师就像妈妈一样陪着我们长大。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带着这份执着,殷咪娜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她说,未来,她将继续坚持下去,用作品集为孩子们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若干年后,这些作品集定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最温暖的陪伴。

2025-03-14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203813.html 1 3 每学期出一本班级作品集她已坚持11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