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掀起一股“蝴蝶风暴”

同学们展示蝴蝶造型的风筝。

在奉化龙津实验学校,科学老师马水娟与“蝴蝶”紧密结缘。作为一名高级教师、宁波市名教师,马水娟自2019年调入该校以来,带领科学组在学校掀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蝴蝶风暴”。她不仅通过科学课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还通过跨学科的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张志龙 通讯员 乌雯雯 刘杨

A

科学课:有时过程比结论更重要

走进奉化龙津实验学校,蝴蝶元素随处可见。教学楼连廊上的蝴蝶装饰、专门饲养蝴蝶的蝶园、展示蝴蝶主题手工品的蝶馆,无不彰显着这所学校与蝴蝶的深厚渊源。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马水娟和科学组的多年探索。

自1996年成为一名科学老师起,马水娟已在科学教育领域耕耘近三十年,对科学教育的理念变革有着深刻体会。

“我刚入职时,科学教育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单元检测、毕业考成绩好,就意味着学生掌握了知识,我也会觉得很开心。”她回忆道,“但现在,我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马水娟的课堂上,学生们常常会被有趣的实验吸引。例如,在讲解小苏打与白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课时,她会用瘪瘪的保鲜袋作为反应容器,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保鲜袋逐渐鼓胀的过程。她并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如果不助燃且比空气重,就一定是二氧化碳吗?”有时,一节课结束后,学生们可能依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但他们的好奇心却被充分激发,课后会主动查阅资料,寻找新的证据。

“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让孩子记住一个结论可能只需要一分钟,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核心。”马水娟说道。

B

养蝴蝶: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2019年,马水娟调入龙津实验学校时,学校的蝴蝶饲养活动已经开展了两年。如何让这项活动更具教育意义?马水娟带领科学组的老师们开始了新的探索。

蝴蝶饲养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陈泫颖四年级时,在饲养蝴蝶幼虫过程中发现有几条幼虫突然死亡。这一现象让她感到困惑。在同伴的提醒下,她猜测可能是因为在更换食物时用力拉扯了幼虫,足部损伤导致死亡。为了验证这一猜想,陈泫颖和同伴们通过显微镜仔细观察,发现活体幼虫的腹足和尾足上有800多个钩刺。而死亡的幼虫,足上的趾钩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尾足甚至出现溃烂。说明足里的肌肉因拉扯钩刺被拔了出来,病菌进入足内,导致幼虫感染死亡。

基于这一发现,陈泫颖撰写了一篇小论文,建议同学在饲养过程中减少对幼虫的触摸,避免外力拉扯造成伤害。这篇论文不仅展示了她的科学探究能力,还体现了她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蝴蝶饲养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写作能力。”马水娟说道。

C

跨学科: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在马水娟的推动下,蝴蝶饲养活动逐渐演变为一场跨学科的“蝴蝶风暴”。她将蝴蝶饲养与学校的科技节相结合,开展了蝴蝶领养、蝴蝶介绍、蝴蝶模特秀、蝴蝶风筝制作等活动,让科学教育与语文、艺术等学科深度融合。

学生们不仅通过科学课学习蝴蝶的生命周期和习性,还利用语文技能撰写小论文,用艺术知识制作蝴蝶风筝和蝴蝶时装。这种跨学科的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学校的蝴蝶饲养活动也逐渐系统化,形成了《蝶润童心》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跨学科学习框架。2022年,《蝶润童心》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

“我们希望通过蝴蝶饲养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马水娟说,“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跨学科的实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2025-03-11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202913.html 1 3 校园里掀起一股“蝴蝶风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