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用音符托举梦想

在校园的一方天地里,有这样一群温柔且坚韧的女性,她们以音乐为笔,以热爱为墨,在讲台上描绘着孩子们的艺术梦想,用灵动的音符编织着青春的华章。她们就是音乐教师!在又一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宁波的女音乐教师,感受她们与音乐、与学生之间的温暖羁绊。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李臻 张志龙

滕灵静:爱唱歌的孩子运气不会差

“一二三……”3月6日,在北仑区岷山学校的音乐教室里,滕灵静老师正张开双臂,像指挥一群振翅欲飞的百灵鸟,为孩子们排练新歌。这个名为“缪灵之音”的合唱团,曾在2024年荣获中国音乐小金钟示范展演合唱团,摘得国内音乐界最高荣誉。

滕老师2006年开始站上讲台,近20年来一直耕耘于音乐教育一线。2014年,她来到北仑区岷山学校,在日常授课同时,组建起学校合唱团,现任音乐教研组长,曾获全国高质量课堂展示特等奖、省优秀指导教师。

“如果我们满怀一颗诗意的心走进教室,用真善美去感召孩子们的时候,课堂教学将是情感的孕育、智慧的生成、生命的享受,我们的课堂也一定会是灵魂渗着香的课堂。我们的合唱亦是如此。”滕老师对音乐教育有着深刻的感悟。

她最喜欢和孩子们一起歌唱,她觉得每一次排练的酸甜苦辣是美好而又值得回味的。“我们每年毕业季会开一场专场音乐会,演唱10多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汇报展示一年来的学习收获。”滕老师说。

“我们常说,爱唱歌的孩子运气不会差。一个学生在小学六年经过合唱团的系统学习,这个孩子不仅仅是学会了唱歌,更大的收获是美的教育、团结合作的力量。我常和孩子们说,唱歌先学会,做人更重要,就是这个道理。”令滕老师欣慰的是,合唱团的孩子们在毕业后,常常会回校看望她,说到这段经历对自己人生的积极影响。

如今,这个飞出“小金钟”的百灵鸟巢依然每天飘荡着歌声。滕老师总说她的指挥棒是根“魔法棒”,其实真正的魔法,是十余年如一日将五线谱编织成爱的摇篮曲,让每个音符都住进孩子们的童年记忆里。

王英:让学生创作歌曲并表演

王英,黑龙江虎林人。1997年,她从黑龙江省鸡西市师范学校毕业后,离开了黑龙江畔的故土,踏上了奉化江畔的讲台,在教育战线已耕耘28年。

奉化武岭小学是一所乡镇学校。在学生眼里,王英老师的音乐课总有许多新奇的音乐游戏,一些新鲜的音乐体验方式,如绳子、水果、皮球、梳子、碗筷等生活中能辅助表现音乐的物品都会出现在孩子们眼前。孩子们在快乐中不但学会了唱歌,还学到了许多音乐知识。

“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指导我们一起创作短小的歌曲,并在小组合作中表演了自己的作品,我们第一次体验了‘明星’的待遇,感觉特别开心。”这些遵循音乐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充满游戏色彩、生活色彩的音乐探索活动,成为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源泉。

如今的王英,已经成长为正高级教师,是宁波市音乐学科骨干教师、奉化区音乐名师。作为名师带徒指导教师、区域音乐共同体学科组长,以及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引领者,王英在同事眼中总是忙碌地切换着自己的角色:耐心指导音乐教师一次次试教,帮助年轻教师一次次修改论文,时常鼓励教师在持续学习中成长蜕变。

“指导教师的时候,谈论更多的是他们的专业成长或者是论文、课题,需要理性地去分析教学研究问题。面对孩子们,我需要快速从理性切换到感性,把理性的教学内容转换为感性的审美体验,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王英笑言,如果说科研是破译思维进阶的密码,她便是曾被卷入的那位修行者,是从音乐感性学科努力向理性阶梯攀爬,去触及各门学科样态的体验者。

陈嘉玮:用音乐架起汉藏文化之桥

“非常幸运,有一天能把梦想照进现实,自己的想法正在逐步实现,并且也逐渐有了帮助更多人的能力。”3月6日,当记者采访陈嘉玮时,她的语言中充满感恩。

陈嘉玮,北仑区松花江中学音乐教师,这个江南女子却以藏族名字“措香”为更多人所熟知,她致力于汉藏民族文化交流与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用音乐架起汉藏文化交流的桥梁。

一个江南的音乐老师是如何和藏族结缘的呢?她向记者说起了自己的故事。大学期间,她接触到现代藏族合唱作品,引发了种种思考,为此她开启了田野调查,背着行囊拜访民间艺人。自2019年起,她将全部业余时间投入藏族音乐文化传播,从零开始系统学习藏语,以扎念琴为媒,在传统非遗与现代教育间搭建起独特的桥梁。

2018年9月,从浙江音乐学院民歌专业毕业的陈嘉玮来到北仑任教。她努力将最真实的民族音乐文化带到课堂,呈现给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更鲜活地感受多彩民族音乐文化。

在她的音乐课上,同学们经常收获小惊喜。陈嘉玮说起自己上过的一堂课:她先放了一首藏族音乐,然后随着音乐跳起藏族舞,这时同学们都兴奋地鼓起掌来。而后,她拿起一把颇具民族特色的扎念琴,边弹边唱,歌声似乎把大家带到了遥远的藏区……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也一起打起节拍,跟着节奏摇摆身体,课堂气氛顿时轻松起来。“原来音乐课可以这么有趣!”同学们都恍然大悟。

陈嘉玮说,自己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恰好符合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理想的追求。而自己对非遗项目的执着,也给学生以启示:爱好可以多元化,把传统的东西融入时代新元素其实很“潮”。

同时,她和藏族伙伴组建线上团队,用年轻化方式演绎非遗音乐,主理的“措香境观”平台累计播放量逾百万。她主讲的《藏语课程》入选国家数字化资源库,教学案例《听见堆谐》登上全国音乐教育交流会,用音符打破了地域与文化的隔阂。

2025-03-07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202431.html 1 3 她们用音符托举梦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