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海曙区石碶街道江上小学,发现孩子们正在学校劳动教室热火朝天地创作着关于小鸟的作品。
近年来,江上小学积极探索美育“浸润”与跨学科融合创新发展的方式,将美育与文学、数学、科技、劳动等课程融合,构建了以美育浸润铸就素养的体系。
“小鸟的家”跨学科美育项目化学习不仅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将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融合,还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和富有创意的艺术创作,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通讯员 胡佳妮
A
与“美”的邂逅
在大自然里细心观察
该校学生竺灵萱讲述了她与小鸟的故事——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经历了一场超有趣的学习之旅:我拥有鸟类学家、植物学家和爱鸟艺术家这三个超酷的身份,学到了好多新知识,还提高了能力。
在奉化江生态公园,人手一个望远镜,来看这里的鸟儿。漂亮的鸽子轻轻地落在树枝上,它那柔软的羽毛、尖尖的嘴巴和壮壮的脚丫子,真是让人惊讶。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跟这些小鸟儿好像有了某种神奇的联系,对大自然的感觉也不一样了。
我们用眼睛看,用心记,发现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我还亲手做了一个植物标本,我觉得大自然太美了!
我平时就喜欢画画,在老师的启发下,用树叶、枯枝创造出了属于我自己的作品。我用银杏叶做了一只像要飞起来的大雁,旁边写上我的心愿:希望每只小鸟都有一个温暖的家。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学校艺术节上展出,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了创造以小鸟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的队伍,用水墨描绘小鸟的灵动,用彩纸裁剪小鸟的多彩……每一件作品,都是与自然的对话,对未来世界的纯真期许。
B
对“美”的理解
将自然之美转化为内心感受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突出课程融合”的课程理念,强调要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
在新课标引领下,教师以《小鸟的家》这一跨学科美育主题为核心,将艺术与科学、自然、文学等多领域知识巧妙融合,引领孩子们踏上了一场探索美、创造美的奇妙旅程。
据老师介绍,他们依托学校自然风光,将美术课堂延伸至户外,通过“我是鸟类学家”“我是植物学家”及“我是爱鸟艺术家”三个子主题,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全面深入地了解鸟类及其生态环境。在生态公园里,孩子们化身为小小鸟类学家,通过观察鸽子的羽毛、鸟喙与足的形态,掌握了鸟类观察的基本方法,同时在心灵深处种下了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种子。教师们鼓励孩子们用画笔描绘鸟类的形态,用文字记录它们的习性。
此外,老师还会鼓励孩子将外在的自然之美转化为内心的感受,用艺术语言诠释自然。利用树叶外形与颜色特点,结合膜纸材料,创作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小鸟作品。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审美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和谐共生。他们主动发起为小鸟寻找“家人”的公益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自然的关爱与尊重,让美在行动中绽放。
C
实现“美”的浸润
作品入展,号召保护鸟类
去年,在宁波市美术馆盛大启幕的“星荫有约”甬·港美育浸润教学成果展上,江上小学携手香港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学、海曙中心小学、古林镇实验小学及宁波市翰香小学,五所来自甬港两地的学府,共同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此次展览中,该校学生匠心独运的作品《你好·小鸟》尤为引人注目,该作品灵感源自孩子们跨学科美育实践,以纯真无邪的视角捕捉小鸟的灵动与可爱,细腻描绘出它们与大自然和谐共融的美好图景,深刻传达了对生命的无限敬畏与对自然的深切热爱。
该校学生还自发组织了一项名为“为小鸟寻找‘家人’”的公益活动。他们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鸟艺术品,五次走进社区,用实际行动倡导人们关爱鸟类、保护自然。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之美不仅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更通过他们的行动,让这份美成为连接人与自然、心灵与世界的桥梁。
“以后要多去户外观察小鸟和植物,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它们,要将这次学习的经历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让更多人加入到保护自然行列中来。”学生胡雯尹说。
学校负责人表示,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前进,希望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把美育逐步内化为少年儿童的内在精神和品质,向着少年儿童综合素养、可持续发展教育扬帆起航。
■专家点评
《小鸟的家》是一项融合多学科的自然美育项目,学生尝试将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展开“跨”与“融”的实践交融。在作品中,孩子们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小鸟们灵动可爱的形象以及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场面,这样的创作过程不仅拓宽孩子们对艺术的理解,也能带领他们探索更多的领域。
在大美育的视角下,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变化。他们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正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美育浸润的目的不是培养职业艺术家,也不是艺术“尖子生”的选拔与培育,而是希望给予青少年自由发挥天性的可能,关注青少年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情怀,通过跨学科的拓展,充分发挥“艺术无处不在”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艺术精神、艺术思维和健全人格的青少年。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美术教研员 陶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