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到进入全球票房榜前十名,《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传奇还在继续。观众为特效与剧情喝彩的同时,也被太乙真人与哪吒的师徒情深打动。
在影片中,哪吒身负“魔丸”标签,被世人误解,却在太乙真人的教导下,逐渐走向正道。这位挺着肚腩、操着四川普通话的“非典型神仙”,接纳魔丸转世的哪吒,用智慧化解戾气,以真心唤醒善念。
作为一部现象级国民佳作,不同的人从中读出了不同的故事。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看出什么?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马亭亭
亦师亦友的关系
有助于老师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对于老师们来说,每个班级中都有像哪吒这样充满个性、不被理解的学生,他们躁动不安,在大部分人眼里是“问题学生”,是“捣蛋鬼”,而老师能否成为那个像太乙真人一样的引路人,至关重要。
“一位良师益友,恰似成长路上的一抹暖阳。太乙真人作为哪吒的师父,是他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宁波市名校长、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叶海峰表示,影片中的太乙真人颠覆了大家以往的认知,他滑稽呆萌、体型肥硕,与印象中仙风道骨、不苟言笑的神仙形象有着天壤之别。但在关键时刻,他总是能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他一心想用七色宝莲为哪吒和敖丙重塑肉身,即使困难重重也未曾放弃。他不仅传授哪吒法术,还在精神上给予他支持和引导。当哪吒因魔丸身份而自卑、迷茫时,太乙真人以自己的方式鼓励他,让他明白自己的价值。
迁移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叶海峰认为:“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至关重要。一个好的老师,能够在学生迷茫时给予指引,在失落时给予鼓励,帮助他更好地成长。”
“一百次的说教,不如一次撞南墙。”叶海峰还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太乙真人不是直接灌输,而是让哪吒自己去体验体会、战胜心魔。哪吒的经历充满坎坷,无疑是一场深刻的苦难教育。
修炼“太乙心法”
少批评指责,多包容接纳
通过太乙真人的教育方式与具体事迹,不少人看到了一个非典型却极具启发性的“好老师”形象,同时也从中提炼出适用于当代教育的启示。
虞杰是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的心理教师,他认为,太乙真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型教师和高高在上的专家型教师,而是通过自身亲和力与幽默感赢得学生信任的陪伴型、引导型教师。
在哪吒每一次遇到问题时,他没有批评、指责和怪罪,多的是包容和接纳,甚至替徒弟打掩护,太乙真人的这些做法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提倡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同时,他也给予碎碎念的叮嘱和点拨,能够及时指出学生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老师肯定受学生喜欢。
在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面对魔丸哪吒,陈塘关的百姓纷纷避之不及,认为他注定为恶,这加剧了哪吒的叛逆与攻击性行为。太乙真人则始终相信哪吒的善良本性,并通过自身行动向周围的人传递这种信任,不断引导哪吒直面心魔,打破外界的负面标签。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为了救敖丙,哪吒要在七天内通过升仙考试,难度非常大,一般人都不相信哪吒可以做到,但是太乙真人全力支持他,并和他一起准备升仙考试,为他想了很多的办法。这就是心理学里的“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之为“期望效应”。
太乙真人坚信哪吒会摆脱魔丸的控制,成为更好的自己,正是这样的期待,太乙真人和哪吒父母一起为哪吒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空间,教师和父母的正向期待对学生的自我实现具有深远意义。
宁波市名班主任、宁波市实验小学教师茅燕琴,则看到了同理心和共情力。现实生活中,老师和所谓的“问题孩子”相处,也应该如太乙真人和哪吒,老师用教育的智慧和积极的共情力,发现孩子之所长、内心之所想,引导孩子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独特的才能和与众不同的部分。这样,老师和孩子都实现了自我成长,并建立了更深的情感连接。
“好老师”特质分析
看到每个“哪吒”眼中的火光
太乙真人的成功,在于他看到了哪吒“魔性”背后的需求和潜力,并用信任与智慧将其转化为成长力量。通过采访多位教育工作者,记者归纳出以下几点太乙真人式的“好老师”特质:
一是接纳不完美,用包容化解偏见。
在现实里,这些孩子就像影片中的“魔丸”哪吒,被外界的偏见和误解层层包裹。他们的努力被忽视,他们的闪光点被遮蔽,仅仅因为暂时的成绩落后或者行为上的调皮,就被定义为“差”。
“灵珠魔丸,善恶自在人心,而非天生定数。”面对“魔丸转世”的哪吒,太乙真人没有因世俗偏见而放弃他,反而以幽默和耐心引导其成长。太乙真人的教育理念核心是“接纳缺陷”,而非强制矫正。好老师眼中不该有好生差生,只有需要被理解的生命个体。
二是教育者的角色应是“引导者”,而非“控制者”。
太乙真人从未试图将哪吒改造成“标准答案”,而是帮助他找到自己的“道”。这对应到现实中,教师应减少填鸭式教学,更多通过情境创设(如山河社稷图的虚拟空间)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欲。
三是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潜能。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都拥有着无限的潜力,都藏着一颗向善的初心。教育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发现差异中的光芒。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个性化引导,尊重个体差异,而非标准化模板。在教育评价过程中,面对性格千差万别、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绝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标准和模式去要求他们,不再仅仅将目光聚焦于分数,而是应该真正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关注他们内心的需求和渴望。
四是教育需要“容错空间”,而非完美主义。
太乙真人对哪吒的接纳启示我们,学生的“问题”可能是未被理解的潜能。当代教育常陷入“分数至上”的焦虑,而太乙真人式的包容则提倡:允许学生试错,用正向激励代替苛责。例如,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家长和教师可以学习太乙真人“以幽默化解冲突”,而非强行压制。
五是利用适当的幽默,拉近师生距离。
太乙真人的四川方言和市井气,打破了传统师尊的威严感,让哪吒更愿意亲近他。例如,他用方言插科打诨化解紧张气氛,甚至自嘲“贪杯误事”,这种真实感让学生感受到平等与信任。这种“去权威化”的师生关系,正是“伙伴式引导”。
从太乙真人的教育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不是制造完美产品,而是守护成长可能。当教育越来越像精密运转的工业流水线时,或许我们更需要太乙真人那样的“教育匠人”——他们可能不够仙风道骨,但永远愿意蹲下来,看见每个“哪吒”眼中的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