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一场盛大的欢聚,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温暖奔赴。无论是在老家熟悉的街巷,还是在异乡陌生的角落,都藏着独属于新年的欢乐与温情。
不同地方的过年习俗,就像缤纷绚丽的色彩,共同绘就了这张喜庆热闹的春节画卷。让我们跟随小记者分享天南地北的过年趣事,感受那份独一无二的年味。
浙江
海韵与古韵的交融
鄞州区德培小学406班
孙宁阳(证号2514264)
指导老师 孙晓帆
宁波象山的春节,是海洋文化与古老传统间一场深情且热烈的对话。
腊月,主妇们忙着精心腌制红膏炝蟹。每一只蟹都承载着大海的秘密,被封存在小小的坛子里。那是大海的馈赠,也是独特的年味。人们还尝试把海鲜融入传统小吃——萝卜丝团中。将海鲜与萝卜丝肉馅、糯米粉巧妙结合,海味萝卜丝团既保留了传统风味的质朴,又增添了现代元素的时尚,成了饭桌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过年时,象山街头的鱼灯巡游宛如流动的银河,独特而迷人。渔民们灵巧的双手,将海洋生灵化为璀璨灯火。栩栩如生的鱼灯在街头游动,不仅表达了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还体现了人们对海洋的热爱。家乡人还巧妙利用现代科技,让古老的鱼灯“活”了起来。用手机轻轻一扫,游客就能了解鱼灯背后动人的故事与传说,仿佛穿越时空与古老文化来了一场亲密接触。
宁波象山的春节,是海韵与古韵的完美交织,是传统与创新碰撞的绚丽火花。来这儿的每个人,都能在独特的氛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年味,感受来自海洋深处的温暖与希望。
大马舞出精彩年
鄞州区学士小学108班
潘柏妍(证号2512025)
指导老师 刘逸
我的老家在浙江浦江的一个小山村——潘周家,大人们都称它为古村,听爷爷奶奶说,村子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初一,天还没亮,爷爷就出门了。等我醒来时,屋外已经敲锣打鼓,热闹非凡了。只见一群人身穿五颜六色的衣服,护着高大威武的“大马”,随着锣鼓的节奏,一会儿翻滚跳跃,一会儿策马奔腾,看起来威风凛凛。我问爸爸,这些“大马”是真的吗?爸爸笑着说,当然不是,这些都是村民们用竹子和宣纸精心制作出来的。每到过年,村民们会聚在一起,表演擂马,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平安吉祥。原来今天是村里表演非遗项目——擂马的日子,爷爷一大早出去是去接龙水给大马开眼了。
看着精彩的表演,我忍不住也跟着手舞足蹈起来,妈妈还给我拍了好多照片。我觉得,这就是独一无二的年味,充满了欢乐和温馨,我希望每年都能看到这样的表演。
年糕里的年
海曙区高桥镇望春小学604班
朱隽雨(证号2510748)
指导老师 徐静
腊月廿三的朝阳刚斜过青砖墙,灶间便腾起云雾般的蒸汽。外婆将浸得发胀的晚粳米倒进石臼,木槌声应和鸡叫声,在巷弄里敲出清亮的回响。慈溪人的年,是从一臼臼冒着热气的年糕开始的。
外婆总说年糕要打得“糯而不粘”,我蹲在石臼边看米粒渐成玉团,突然懂得这团雪白里藏着我们童年。
祭灶那日,外公在客堂摆上八仙桌。烛火摇曳中,供盘里的年糕总要摞成宝塔形,顶上缀着艳红的枸杞——这是给灶王爷备的云梯吧!
除夕守岁时,青瓷碗里的桂花糖年糕,琥珀色的糖汁甜而不腻。隔壁阿婆家传来捣麻糍的闷响,和着远处零星的爆竹声,在寒夜里织成温暖的网。
正月里的巷子像浸在糖罐中。走家串户的拜年声里,总能瞥见各色年糕点心:嵌着核桃的蜂糕,艾草青团,还有裹着松花粉的搡块。
待到元宵的灯游过三北大街,年糕早已化作记忆里的香。但那些石臼声里的期待,烛光摇曳中的祈愿,连同巷口老樟树上新结的红绸,都成了岁月长河里永不褪色的朱砂。
大年初一吃贡面
高新区实验学校新晖校区403班
徐子玥(证号2527814)
指导老师 王淑芹
过年的习俗有很多种,最令我念念不忘的要数我的家乡衢州正月初一吃贡面了。
贡面原名索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以“银丝贡面”之名进贡朝廷,因而得名贡面。外婆告诉我,逢年过节,衢州的老百姓都要吃上一碗贡面,寓意着福气长长、好运连连。
每年大年初一,我们全家便会早早围坐在餐桌前,眼巴巴地等着外婆端上来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贡面。光滑细腻的面条浸在金黄透亮的汤汁里,犹如一根根洁白如玉的银丝,最上面点缀着一小撮葱花,翠绿翠绿的,看着直让人垂涎欲滴。吃贡面也很有意思,每次我总会用筷子卷起一绺,然后放进嘴里一点一点地慢慢吮吸,生怕不小心咬断,因为据说吃下去的面条越长,好运就会越长呢!香气扑鼻的贡面吃起来又软又糯,爽滑可口,每次我都会把汤汁也喝个底朝天,那味道真令人回味无穷。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很不错吧,欢迎大家也来品尝!
饺饼筒里的家乡情
宁波前湾新区
世纪城实验小学504班
杨紫埼(证号2515257)
指导老师 朱梦炜
台州,这个风水宝地,不仅有美景,还有美食。过年时,人们总会做饺饼筒。
作饺饼筒的过程既讲究又有趣。首先,我们需要准备粉丝、猪肉、莴笋、猪肝、胡萝卜、鸡蛋等食材,将它们炒熟后备用;接着,便是制作面皮,这面皮需做到薄且完整,手工制作面皮更是对手艺的一大考验;最后,将食材放入做好的面皮中,卷起来,再进行烤、煎,直至两面金黄,吃起来外焦里嫩,美味无比。饺饼筒不仅展现了家乡人的手艺,更是卷进了浓浓的家乡情。
品完美食,吃完年夜饭,自然少不了娱乐活动。放烟花是孩子们最爱的活动。烟花在空中绽放,如此绚烂。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大人们则在一旁微笑着注视,眼中满是喜悦,仿佛在这一刻,所有的疲惫和烦恼都烟消云散。
当最后一朵烟花在夜空中缓缓消散,孩子们还意犹未尽地讨论着哪一朵烟花最漂亮,而大人们则开始收拾桌椅,准备接下来的守岁活动。天空归于平静,但家中的欢乐声依然此起彼伏……
陕西
年味,
藏在烟火气里
海曙区高桥镇何家小学202班
刘沐垚(证号2516738)
指导老师 薛晶晶
我的家乡在秦岭以南,它有个吉祥的名字——安康。这里美食众多,年味,就藏在这些美食的烟火气里。
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夜饭,这可是一年里最重要的一顿饭。厨房里,大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交织成一曲欢乐的乐章。腊味,是安康年夜饭的主角。腊肉、腊肠、腊鱼,经过腌制、烟熏,色泽红亮,香气扑鼻。把腊肉切片下锅煸炒,肥油嗞嗞作响,瘦肉嚼劲十足,香味瞬间弥漫整个屋子。腊肠蒸熟后,切成薄片,晶莹剔透,咬上一口,满嘴留香。腊鱼煎至两面金黄,外酥里嫩,鱼肉鲜嫩多汁,让人回味无穷。孩子们眼巴巴地守在一旁,时不时偷偷伸手抓一块塞进嘴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安康的年味,是美食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无论走到哪里,都让我无比眷恋。
西安年·最中国
慈溪市慈吉实验学校509班
郑丁睿(证号2525978)
指导老师 张群英
西安的春节,从腊月开始就张灯结彩,年味渐浓。古老的城墙早已被红灯笼装点得喜庆非凡,夜晚华灯初上,城墙上“西安年·最中国”的灯展流光溢彩,让人仿佛穿越回千年之前的大唐盛世。我漫步城墙之上,感受这座古城独有的新春魅力。
除夕那天的钟楼车水马龙,午夜12点,伴随着悠远浑厚的钟声,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千百年前的古人一同祈愿新年吉祥安康。大雁塔广场,在新春灯会的璀璨光影中,欣赏着舞龙舞狮、社火巡游等传统表演,热闹非凡。在回民街,我品尝了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软糯香甜的甑糕、鲜香麻辣的肉夹馍,每一道地道的关中美食都让人垂涎欲滴。
正月初一,我们去看了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兵马俑。站在恢弘壮观的俑阵前,我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秦军的铿锵步伐,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辉煌。这一刻,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西安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中华文化的见证者与传承者。
这次西安春节之旅,让我深刻感受到古都的厚重与热闹交融的独特魅力。从城墙灯会到钟鼓祈福,从关中美食到千年兵马俑,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承载着千年的年俗文化,真正让人体验到“西安年·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