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区西坞镇,拥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小小奉化县,大大西坞镇”之美誉。在西坞镇,有一个名为庙后周的古村落,那里至今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土窑,其中古法瓦烧制技艺被列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坐落在西坞镇的西坞中学有一门独具地方特色的古韵砖雕课程,师生们在寻泥、炼泥、塑泥、晒泥、烧制、雕刻的过程中,进行着现代与传统的对话。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吴丹妮
用地下10多米深处的淤泥,练习“古韵砖雕”
走进西坞中学,其中一栋新建的恒毅楼上,古朴的“高山流水”四个字,传递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是“古韵砖雕”课程里,师生们共同设计的成果。
“这个课程我们已经开展了好几年,但2024年对于我们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课程负责老师吴丹妮说。
原来,2024年,校园教学楼翻新改造工程启动,趁此机会,师生们的挖泥之旅也拉开帷幕,原本要去庙后周古村里寻找的原材料,就此变成了就地取材,校园地下10多米深处的淤泥从此成为师生们制砖的主要原料。“该泥土是学校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如今应用于学生的创作实践中,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校长柳益品说。
砖雕课程的第一步是炼泥,同学们需要精心筛选出泥土中较大的杂质颗粒,再过筛,确保泥土的细腻。随后,向泥土中融入水稻和小麦的秸秆,提升泥土的黏合性。紧接着,是和泥,确保混合物得到均匀而充分地搅拌。然后,才是砖泥坯的塑造,赋予它们不同的形态。
近年来,学校多次在庙后周古砖瓦烧制技艺基地举办“古韵砖雕”研学活动。非遗传承人周利光向学生们展示了砖雕泥坯制作的精湛技艺。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让手中的泥土焕发新生,转化为具有古韵的器物。
课程中,801班刘宇乐同学提交了一件名为《暴富旺财》的作品,该作品以独特的设计和富有挑战性的制作方式而显得颇为突出。在创作过程中,刘同学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头部过重导致形体不稳定,泥料干燥导致断裂等。通过请教老师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刘同学最终做出了一只憨态可掬且不失灵动的貔貅。刘同学说,该作品的创作灵感部分来源于他家中所养的同名宠物狗“旺财”,烧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裂痕,则赋予了作品一个独特的形态。
作品完成后,刘同学还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解释了貔貅的文化意义。吴丹妮老师则进一步强调了无腿貔貅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即真正的财富和幸福并非依赖于外在形式,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
在学习青砖烧制的过程中,培养对故乡的情感
砖雕泥坯塑造好之后,需要送到庙后周的古砖窑进行烧制。青砖的烧制相比红砖工艺更为复杂,需历时一个月。
807班柯紫宜同学在学习青砖烧制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青砖经历了一段非凡的旅程。在温度高达900℃至1100℃的古窑内,黏土中的铁质成分被加热至极热状态,转化为三价三氧化铁。若这些砖块在烧制后自然冷却,它们将呈现为常见的红砖。然而,若在烧制完成之后,采取‘封窑淋水’的方法,让蒸汽充满整个窑,从而创造一个缺氧的环境,蒸汽的压力会阻止空气进入。此时,三氧化二铁将转变为氧化铁,砖块则呈现出独特的青灰色。”正是这些细微的工艺差异,成就了古砖温润的青灰色。
制砖的过程,树立了学生的“匠德”,培育了学生的“匠心”。同学们看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和执着,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充满了信心。
在西坞镇,可以看到很多古建筑,使用的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青砖。它们就如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学习和研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看到了砖雕技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看到了砖雕技艺如何融入现代建筑中,使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一代代传承人的尝试,不仅拓宽了砖雕艺术的应用领域,也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砖一瓦,都蕴含着对家乡历史与文化的眷恋与热爱。无论是学习中的点滴进步,还是生活中的细微感悟,都将成为同学们成长道路上宝贵的经验。这种独特的‘乡情独白’,不仅让学子们对故乡的情感更加深厚,也希望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柳益品说,这是学校开设“古韵砖雕”课程的初心。
课程开设以来,已有多名学生获奖
拓印是一种将历史的印记延续至今的特殊方式。把宣纸覆于砖石作品之上,然后用水喷洒在宣纸上,把纸打湿,用棕刷敲打纸张,使其完全与石头相贴合,等到纸上的水分挥发后,用拓包蘸墨把砖石上的物象拓印下来,揭下来的纸就称之为“画像石拓片”。
每逢节日来临,学校砖雕工作坊的学生会把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拓印在书签上,这一份份满载心意的作品,传递着祝福和鼓励,于是,砖的文创产品应运而生。
古砖无声,传承有道。一块青砖,厚薄适中,它可以成为茶垫,可以捏成古朴器皿或精美雕塑。这些不同的活态表达,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2024年5月,学校举行了“图像为魂 砖石为骨”论坛,并在奉化区中小学美术教学研修活动中进行砖韵展览;2024年11月,《古韵砖雕》系列作品在庙后周街道全民终身学习活动中展出;同年12月,在宁波市第15届青少年视觉艺术创意大赛乡村公益行暨奉化区中小学师生综合艺术展上,西坞中学八年级的李一樊、何思思、卢紫叶等人荣获最佳材料运用奖。
校园内外的展览,学生作品的获奖,让“乡情独白”被更多人看到。2024年奉化区中小学生艺术节上,刘宇乐的《砖印·中国》获平面设计类一等奖,并在宁波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中获三等奖。自“古韵砖雕”课程开设以来,西坞中学已有20余人在各类各级比赛中获奖。
【专家点评】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皆蕴含育人精髓
《庄子·知北游》记载,东郭子问庄子:“所谓道,恶乎在?”庄子答:“无所不在。”面对东郭子的追问,庄子进一步指出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意在表明道无处不在,所以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蕴含育人精髓。
奉化西坞的泥砖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地域特色,该课程的构建还对于学生探索家乡文化具有深刻意义,并成为他们认同本土文化的重要媒介。
本课程的核心是“乡情独白”,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泥砖作品的创作中,通过作品表达家乡记忆,进而探索自我身份与文化根源。
在课程实施中,强调实践与创新的结合。学生亲手制作泥砖,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创作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具时代特色的作品,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相撑